“爱上一座城,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
在林徽因心里,伦敦应该是一段青春回忆吧。
与父亲出国游学,见识世界的多样化,领悟父亲林长民的胸怀与抱负,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
也在这个异国他乡里遇到了徐志摩。徐志摩说,康桥是他的爱。这里带给他幸福,无法复制的幸福。
多以后,徐志摩故地重游。那是年10月——年8月,徐志摩为了追随罗素来到康桥。他曾这么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这里唤醒了诗人的诗情,这里是启迪他的精神故乡,同时这里也是遇见了自己的爱的地方。
当时,从美国辗转来到了英国,目的只是想拜罗素为师的,徐志摩何曾想过,罗素没有见到,却认识了让他只看一眼,便记挂了一生的林徽因。
那天,徐志摩听说国际联盟同志会理事林长民先生将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发表演说。对于仰慕已久的前辈,他早就想一睹风采,听说林长民这次来伦敦演讲,便拉了同在伦敦的陈西滢与章士钊一同前往。从此,林长民与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便成了忘年交。
林长民对这位年轻的朋友很喜欢,一见如故。常常邀请徐志摩来家里做客,喝茶,谈天说地。也是这个时候,遇到了林长民的女儿——林徽因。
那时的林徽因十六岁,徐志摩二十四岁。如花似玉的年纪,在林徽因身上,优雅的气质,带着一身诗意与清丽。她的出现,让徐志摩一眼,就挪不开了。
那个年代,是理想插上翅膀要飞往天空的年代,而爱情似乎也沾染上理想的色彩。徐志摩自身是个浪漫的理想主义者,有人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是热烈的,是一种理想。
在徐志摩眼里,林徽因是新女性,从小接受新式教育,加上十六岁跟着父亲游历欧洲。眼界开阔,还会说一口流利的英文,还结交了众多外国名士。
就这样,徐志摩恋爱了。而林徽因呢?
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他想要和林徽因一起在追梦的路上并肩前行。无奈,命运就是这么喜欢捉弄人。
认识林徽因时的徐志摩,已是为人夫、为人父,而林徽因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不愿意走自己母亲的路。林徽因骨子里的骄傲,告诉她无论如何也不允许自己成为感情里的“第二个”。
她拒绝了徐志摩,拒绝了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一封分手信,让这段感情划上了句号。
有人说,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一种幸运。错的时间遇上错的人,该用什么样的措辞去形容?是遗憾还是捉弄?
林徽因第一次见到徐志摩时,觉得这个男人身上一股书香气,有着诗人的浪漫,有着诗人的洒脱。
在伦敦,林徽因由于父亲到瑞士开国联大会,过着“闷到实在不能不哭”的日子,用她自己的话说,当时总希望生活中能发生点浪漫,而所有浪漫之中,最要紧的是,要有个人来爱她。
徐志摩的出现无疑是来给林徽因实现愿望的。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澄蓝的天上托着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牵着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锁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到如今太阳只在我背后徘徊, 层层的阴影留守在我周围。 到如今我还记着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泪、白茫茫的江边! 到如今我还想念你岸上的耕种: 红花儿黄花儿朵朵的生动。 .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顶层, 蜜一般酿出那记忆的滋润。 那一天我要跨上带羽翼的箭, 望着你花园里射一个满弦。 那一天你要听到鸟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静候着你的赞赏。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乱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闯入当年的边境!
这首《那一晚》是林徽因写关于自己对少女时代的回忆和现在对青春往事的心灵独白。
这首诗带着淡淡的感伤,清醒的理智,和丝丝的眷恋。当时林徽因以“尺棰”为笔名,发表在年4月《诗刊》的第二期,主编是徐志摩。
发表这首诗时,林徽因二十七岁,回味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各已成家。
这首诗一发表,徐志摩很快以一首《你去》给予回应:
你去,我也走,我们在此分手;你上哪一条大路,你放心走,你看那街灯一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土扬起,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身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里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目送你归去……不,我自有主张,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走大路,我进这条小巷,你看那棵树,高抵着天,我走到那边转弯,再过去是一片荒野的凌乱: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止水,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有石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在期待过路人疏神时绊倒!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胆,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等你走远了,我就大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里便波涌星斗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在羽川老师的这本《林徽因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中,我实在是被林徽因给圈粉了,一个女子能做到像林徽因这么有思想,有文化,有自己的风格,在那个时代,并非易事,各种封建传统的条条框框限制着,跳脱出来,做自己,林徽因的胆识魄力令人佩服。
而如今新时代里做一个像林徽因的女子,更谈不上容易了。新时代的要求要比那个时代的多,且繁杂。但若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像林徽因不惧前方的困难,一直走下去,也许就成了呢。
这本书封面采取暖色调浅黄色,再配以下垂的花朵,我想起了梅艳芳的一首《女人花》,林徽因如花绽放在文坛上,也绽放在我们的生活里。现在购买这本《林徽因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还赠送精美书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