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可以完全治疗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5379.html语文教学中小练笔实施策略初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成为了当前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很有必要重新强调“训练”的落实。因为无论是语言建构、思维发展,还是审美鉴赏、文化传承,教师都需要以训练为载体,在读写活动中建构起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整合语言的能力,进而内化为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一句话,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就是通过训练,促进学生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由此看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习语言文字,离不开阅读和日常生活的言语交际。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课堂为主阵地, 所谓小练笔,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随机学写、练写一些小的片段。它不单指向教材课后的练习题,也包括学习过程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随机设计的练写、仿寫、续写、改写、创写等片段。因其切入点小、字数少、易上手,而且所用时间短,一般不会影响课堂进程,颇受语文教师的青睐,这也成为了语文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及有效手段,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小练笔,将它的作用最大化,就成了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如何有效实施小练笔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拓展阅读空间、落实单元要素、链接现实生活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以求让小练笔有趣、有效、有味。 一、拓展阅读空间,让小练笔更有趣 阅读是人类后天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朱作仁教授在其著述《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要想让学生喜欢小练笔、乐于动笔,必须破除写作壁垒,以阅读积累为前提,在拓展阅读空间上下功夫。 1.拓展阅读空间,激发练笔兴趣 我们都知道,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在用教材教的同时,需要由此延伸出去,以一篇带动整本,甚至多本。笔者以示范课《红楼春趣》为引子,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指导学生猜谜式阅读《红楼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写短书评,并定期进行分享,以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辐射到其他人。以《狼牙山五壮士》为引子,我们开展“红色书籍”专题阅读;以《最后一头战象》的交流为引子,我们开展“动物小说”系列阅读分享;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引子,我们引导学生展开对“成长故事型”整本书的阅读;以《祖父的园子》为引子,我们引导学生对“传记类”作品予以涉猎。在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读书交流稿,开展扎实的读书分享活动,在全校掀起读书热潮,极大地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在浪漫的整本书阅读中迅速成长,也让“写”成为自然而有趣的事。 2.拓展阅读空间,增强练笔趣味 教师要根据所学课文的内容,为学生推荐相关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对同类题材的感受力。如三年级学习了《肥皂泡》,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读读冰心《繁星》中的片段和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增强学生对冰心“爱的哲学”的感知和“冰心体”文风的感受。此时,教师再进行小练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再如,四年级学习了《“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看外国电影剧本《泰坦尼克号》和中国电影《超强台风》,让学生对灾难、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也为练笔搭好支架。再如,六年级学习了《穷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余华的小说《活着》,听听梁晓声的《年轮》,让学生感受普通人在一个大时代中的渺小以及所持有的精神的高贵。这样从课内辐射课外,反过来,课外又可以回扣课内,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播下了阅读的种子。 .拓展阅读空间,强化练笔之趣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书多了,吸收多了,动笔写作时才能有东西输出。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坚持做阅读批注,写读书笔记等。比如,阅读故事类书籍,学生可以摘抄对人、事、物等细节的生动描写;阅读散文类书籍,学生可以积累一些表达有特色的词句;阅读传记类作品,学生可以积累一些对自己有启发的名言等。 摘抄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动笔写起来。从最初的写一句话,写一段话,写一首诗,到后来的写一封信,写一篇长长的读后感等。不必在意形式,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给朋友,介绍这本书;以书中主人公的口吻写几篇日记,反映出书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假设组织一次活动,请作者来参加,你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作者和他的书。这样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提高,写作水平也会提高。 二、立足单元要素,让小练笔更有效 教材编排上显著的特点是提出并有序安排了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大多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学段目标与内容的细化,既指向阅读,又指向写作。因此全面认识与理解这些要素,在教学中积极落实这些要素,是以教材为媒介进行教学的重要任务。 1.提高针对性 此时,需要我们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写什么?小练笔所设计的内容应是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话题明确而集中,学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且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他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如一位教师执教《夏天里的成长》一课,让学生观察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课文的写作手法,选择不同的事物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很好地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页提出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一位教师在执教《爬山虎的脚》时,紧抓课后题,专门买了一个长草娃娃放在教室,并设计观察记录单“长草娃娃的一生”,让学生图文并茂,在课堂上和课后分别完成,既落实了观察学习,又落实了准确生动的表达。二是为什么写?每项小练笔都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理解感悟,或为积累运用,或为迁移内化,或为想象延伸……且每次小练笔都应该体现学生在原有表达水平上的提高,而不是现有表达水平的简单复现。如学习《匆匆》,一位教师讲第一段时,说道:“文中写了燕子、杨柳、桃花,请你仿照上述句子,用排比的手法,写一写还有哪些事物。________了,有再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了,有再________的时候;________了,有再________的时候。”学习二、三段后,教师启发学生:“算算有多少日子从你们的手中溜走?这些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入大海里,你有什么感受?能否像作者那样,用一连串的问句把你的感触写下来?”虽是同一篇课文,但两个小练笔的设计意图明显有区别,难度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三是什么时候写?适时的小练笔是学生需要静心思考之处、潜心体味之时,要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酝酿。如此,笔下的文字才有质的提升。如在学习《桥》时,教师重点引领孩子在矛盾冲突中走进老支书的内心世界,感受小说人物的真实,明白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特点。群众和儿子面前,选择群众;儿子和自己面前,选择儿子。矛盾吗?洪水退去,悬念揭示——他们原是一对父子——谁的鼻子不由得一阵酸楚呢?加之音乐的渲染,反复的朗读,小说外在的言语形式与内在的思想情感完美结合,这便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此时,就是安排课堂练笔的绝佳时机。因此,教师安排了一个父子二人的心灵对白,就是想用学生的思维去体验文本,走进人物内心,感知矛盾背后所蕴含的人性的伟大。
再如,教授《三黑和土地》一课,一位教师在课堂结束时这样设计:“作为新时期的你,什么又是你现在生活的支柱?你对它有什么样的情感?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用几句话来写一写你与它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情感”后,将目光投射到自己身上,此时学生当然会有内心感悟的自然输出。 2.读懂教材,为学生搭好支架 教材特别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新安排的写作策略单元就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和教学载体,而“初试身手”是该单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新模块,教师要做的,就是用好教材,为孩子搭好支架,让他们轻松动笔。 想让学生动笔写,会“说”是前提。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一》,一位教师是这样授课的:开课伊始,先借助视频、图片等素材设计两个层次的小游戏,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仿写。接着以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为载体,以“课文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文字”为话题,让学生充分交流,对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识。但知道了写的技巧,不等于就会写了。所以,在动笔之前,教师又出示了教材提供的电视塔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要说明的事物,并以“如果要你来介绍这座塔,你会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以此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思维的不断碰撞中,明确建筑类物品要注意其直观呈现出来的外形特点。点出的观察角度要多样,观察的顺序要明晰,为学生后边的表达做好准备。此时,梯子已经搭好,骨架也有了,接下来就是填充血肉、选好外在装扮往上爬的问题了。借助教材中的介绍性文字和《松鼠》课后第二题,让学生体会不同说明方法的表達效果以及各自适用的范围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明白,选择说明方法、斟酌说明文语言的外在装扮也很重要。 课堂进行到这里,已经吊足了学生的胃口。此时,再让他们去“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样的设计无疑是科学而有效的。从一开始,就用两条腿走路,每个教育环节都有用,学生的认知便自然地从感性的认知层次上升到了理性的方法层次,高阶学习能力便会初步形成。 三、链接现实生活,让小练笔更有味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所以,要想语文的练笔有趣味、有温度,就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我们可以抓住经典课文,引导学生发现美文的精妙构思和用词,设计形式多样的读写活动,进而进行想象化的练笔。比如,结合《四季》《荷叶圆圆》等课文,指导学生以儿童视角 教师还可以以课文为媒介,聚焦课文内容或写法中的某一方面,设计精巧的练笔,引导学生进行有趣味的练笔。如在学完课文《花之歌》后,教师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在理解感悟散文诗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仿照课文语言表达上的美进行仿写;学完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后,启发学生续写“那个不眠之夜”,学习课文人物情节的描摹,写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学完《青山不老》后,让学生结合所给的链接资料和自己的感受,仿照颁奖词的写法,为老人写墓志铭;学完《颐和园》后,出示学校附近的清凉山公园的几幅典型图片,让学生按游览的顺序,描写清凉山公园的景色;学习《杨氏之子》时,让学生以杨氏子为参照对象,回顾自己待人处事方面的经历,写写自己的感悟;学习《两茎灯草》,立足课文内容抓住人物特点,让学生想象创写“严监生生活二三事”;学习了《走月亮》,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仿写月下的某个场景,感受细腻的情景中蕴含的趣味;学完课文《北京的春节》后,展示本地春节的民风民俗图片,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写法,学会选材,按照一定的顺序,采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生动介绍当地的民风民俗……教师还可以将小练笔与各种活动联系起来,聚焦各类节日,设计“读写专题”活动,以开展生活化的练笔。如学习《端午粽》,让学生结合自己过端午节的各项经历,写下过端午的独特感受。如有学生用手机记录事物的美好,并附上相应的文字说明;有学生用文字叙述自己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过程;有学生用日记记录端午假期自己的经历。通过课文《腊八粥》,结合传统节日“腊八节”,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开展系列活动,完成“腊八节专题小报”。父亲节,请学生给爸爸写信,制作祝福卡等,表达对父亲的感激、敬意、关爱、理解、支持等情意。通过开展“绿书签”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等。 小练笔,侧重于在语文教学中训练书面表达能力,既降低了“写”的难度,又多角度地使学生在趣味相融的氛围下逐渐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所以,一线语文教师必须下功夫,站在学生的角度,拓展阅读空间、落实单元要素、链接现实生活,精研教材,精心设计,让小练笔有趣、有效、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