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力量唤醒传统之美,非遗有了更多解锁方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8月1日,“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山西省展示区的醋制品获得参观者青睐。(记者王畅彤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王畅彤王煜娜扎开提·柯尤木

非遗+时尚、非遗+康养、非遗+新零售……国家提出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目标和理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基于此,“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对口援疆19省市和新疆共项非遗代表性项目荟萃,生活力量唤醒的传统之美,使非遗重归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时尚

“潮”起来,连接现代生活

非遗一直以来都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曾经的非遗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流行文化,非遗与服装、首饰、时尚等现代潮流的碰撞,让非遗变得生动、鲜活。

在北京市展示区,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制作的“金蝉”挂饰吸引了不少参观者。

这是一个巴掌大的艺术品,叶片上伏有一只蝉,精美细致,栩栩如生。

“花丝镶嵌是一门传统的宫廷艺术,主要用于皇家饰品的制作,其工艺复杂且繁琐,花丝镶嵌工艺基本技法用八个字来概括:掐、填、堆、垒、织、编、攒、焊。”现场艺人介绍,现如今,过去的“皇家御用”已经成为亲民的艺术品甚至是装饰品。

同样“潮”起来的还有景泰蓝工艺。

“景泰蓝工艺正名铜胎掐丝珐琅,过去也是皇家御用的技法。”北京景泰蓝东城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淑香说:“近几年,景泰蓝越来越多地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现在大人小孩都喜欢佩戴用景泰蓝工艺制成的首饰,这也是非遗的一种传承方式。”

非遗展现场,刺绣、盘扣、旗袍,各种与服饰有关的古老技艺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服章之美的共同理解。

“我这次参展带来的是杨氏旗袍制作技艺,它源于上海,在全国发扬光大。如今在深圳,我们设立了专门的旗袍馆,每月都有不少订单。”在深圳市展示区,杨氏旗袍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唐光艳向参观者介绍着自己的作品。

唐光艳说,他们在旗袍制作过程中融入了镶嵌、刺绣等多种技艺,同时大胆将线条、剪影等现代设计元素融入其中,让传统的旗袍在体现女性美的同时,更具时代气息。

“深圳是创意和时尚之都,在我看来非遗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走进现代都市。”唐光艳说。

“非遗展上,各地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碰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强大生命力。”该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金明春说。

安徽省展示区展示的纸、墨、笔、砚、扇。

非遗+新零售

新技术让非遗产品更有生命力

流传于湖南省江永县的女书是一门专属女性的方言,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8月1日,在湖南省展示区,女书习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欣正在一把折扇上书写女书作品,旁边还摆放着书签、手帕等女书文创产品,斜体修长、秀丽娟细的字符吸引了众多人参观。

胡欣说:“在过去,女性大多不识字,于是自行创造出一种文字,刺绣于绢布上,在朋友间传递,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如今这项独特的瑰宝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胡欣介绍,目前,湖南江永女书除了设计出30多种文创产品外,还与交响乐、旗袍、舞台剧结合,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此外,胡欣还开始用短视频宣传和推广女书。“我已经看到短视频对于非遗宣传推广的巨大潜力。”胡欣说。

王宏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扇技艺(王氏制扇)传承人,8月1日,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向参观者介绍折扇的制作技艺。

为了适应市场,近年来王宏彬在产品创新上不断下功夫。比如带有生肖元素的“贺岁扇”,梅、兰、竹、菊为内容的“水墨扇”等,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成为赠送友人的佳品。

“在我们当地有很多制作折扇的企业,通过网店、直播带货等方式,让很多款式的折扇成为爆款,这是我们非遗人所要思考的新课题。”王宏彬说。

布糊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郝香同样认可非遗“触网上线”。在河北省展示区,她的身边始终摆放着一部直播手机。

绘样、制版、制模、布糊、组装……郝香常在直播中展示自己的“绝活”,给自己的产品带货。

据了解,此次非遗展设置“云上非遗”板块,在展会设置现场直播间及网络展销平台,精心甄选直播展销商品,包括新疆及对口援疆19省市优质非遗文创产品、手工艺品等,展示销售最具特色的“新疆礼物”品牌旅游商品,实现线下非遗展演和线上非遗展播的同步进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传统手艺“飞”上云端,成为很多非遗传承人的“标配”。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宣传、网店销售等各种形式,拉近了网友与非遗之间的距离,也吸引更多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9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