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起,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妙手传天禄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为年国家图书馆“晒书”系列活动之一,既晒国宝又晒技艺,向大众展示珍贵的宋元古籍,更重在介绍古籍的修复技艺。
现场本文摄影:澎湃新闻记者高丹
现场“天禄琳琅”: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天禄琳琅”藏书是清代宫廷珍藏图籍的精华,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天禄”是传说中的神兽,汉朝宫廷设天禄阁以藏书;“琳琅”原指美玉及玉石之间碰撞的声音,常用以比喻珍贵的书籍,此即“天禄琳琅”藏书名称的由来。
清乾隆九年(),高宗弘历命内廷翰林院检阅内府藏书,选择其中善本进呈御览,并在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内列架收藏,御笔亲题匾联,赐名“天禄琳琅”,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写宋本等珍稀古籍。
展览展示的一册《西京杂记》,石青色的绢制书衣、黄绫题签书名,端庄雅正可惜在不久之后的清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波及了昭仁殿,乾隆时期收藏在昭仁殿的“天禄琳琅”前编书付之一炬。嘉庆皇帝敕令重修昭仁殿,并命大臣重新甄选御花园与宫中各殿所藏珍籍,用七个月时间完成选目,重建了“天禄琳琅”藏书。由于乾隆时期的“天禄琳琅”藏书几乎焚毁,现今所谓的“天禄琳琅”藏书,多属火灾后重建的后编书。清代皇帝特设的藏书很独特:其装帧形式有自己的规定,主要体现在书衣、函套、题签等方面,“天禄琳琅”后编书的书衣常用石青色、绿色、绛红色:装潢书籍及书签的材质为绢、锦等上等丝织物;部分书衣还绘有团龙、云凤等表示吉祥的纹饰,外观华贵典雅。但是,由于清道光时曾对“天禄琳琅”藏书进行修补,同治及光绪年间还将部分藏书送到民间书肆重装,因此也有不少藏书的装帧已不见清宫风格。
展览展示的一册《孟子注》蓝色织锦书衣,尚存清宫装帧旧貌。“天禄琳琅”藏书另一突出特色是书内钤盖的玉玺,这也是鉴定“天禄琳琅”藏书真伪的重要依据。前编书有“乾隆御览之宝”“天禄琳琅”二印,后编书则每套印玺六方,钤印规格多样,其大小与书本大小相宜。每册必钤,位置基本固定:前后封面、封底内侧护叶从上至下依次钤乾隆皇帝朱文玉玺三方,即“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或“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
《周易本义》宋刻本,此本字大如钱,肥厚舒展,墨色如漆
《文选》,采用“天禄琳琅”统一的钤印方式另外,“天禄琳琅”藏书每册首卷首叶上边栏正中钤朱文椭圆印“乾隆御览之宝”;右侧天头处钤“天禄继鉴”;每册末叶有字的一面天头左侧沿上边栏钤“天禄琳琅”小印。嘉庆后期收入的藏书则又钤有“嘉庆御览之宝”印。
《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十卷》黄昇辑宋淳祐九年刘诚甫刻本(本书未见于《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前、后编著录,根据其钤印特征,知为“目外书”)“天禄琳琅”藏书自建立以来,命运多舛。从清末开始,已有大量珍贵古籍从清宫流出,散落民间。年起,溥仪以“赏赐”其伴读溥杰的名义,将大批宫中珍贵的字画和书籍,盗运至天津英租界保存。年2月,被赶出紫禁城的溥仪前往天津暂住,这批盗运出宫的珍籍又先后辗转于天津张园和静园。年,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参谋吉冈安直和罗振玉将存于天津的“天禄琳琅”藏书运往长春伪满洲皇宫“小白楼”。年抗战胜利后,溥仪逃离长春,看管人员发现这些藏书无人管理,于是开始偷抢,造成“天禄琳琅”的大量散失。没有遭到哄抢的部分藏书,于由国民党接收大员张嘉璈装成13箱空运至沈阳移交给了国立沈阳故宫博物院。年、年,国立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金毓黻没有遵照南京国民政府的指令把“天禄琳琅”藏书运到南京,而是把这批书运回北京故宫,以交换存于故宫博物院的60件宋元明清丝绣。
《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宋绍定六年临江军学刻本《赏溥杰书画目》著录,年8月23日溥仪将其赏溥杰。“天禄琳琅”藏书的修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政府拨交、私人捐赠和单位采访等渠道,国家图书馆共收藏“天禄琳琅”珍籍部,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收藏数量最多的单位。《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最为珍贵的版本大部分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所藏“天禄琳琅”珍本中,宋元版(含金刻本)有79部,大多数都是珍贵罕见的旧椠佳本,流传有绪,许多系海内孤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物价值、数据价值。
但是,国家图书馆藏“天禄琳琅”珍籍残损比例较高,占到一半以上。这与前述国宝历经辗转、保存不当等有关。残本影响编目,不利阅览与研究;不及时修复,破损只会加剧,影响典籍使用寿命。尽管国家图书馆善本库房已经具备良好的恒温恒湿条件,但残损书籍中所携带的霉菌以及絮化、粘连等纸张病害情况,随着时间推移也将会愈加严重。另外,国家图书馆藏的册“天禄琳琅”古籍中,有余册存在纸张糟朽、絮化、粘连、原装帧结构解体等严重损坏的问题,亟待抢救性修复。
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历时八年,修复了馆藏损毁严重的余册“天禄琳琅”藏书。
本次展览的“精具利器匠心良材”就重点展示了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介绍了参与本次项目的修复团队,以及修复原则、流程、材料、设备、工具等内容。
为了保持“天禄琳琅”藏书的原貌,修复人员在修复相关古籍时,会使用国家图书馆旧藏宣纸。如无与原书纸张一致的旧纸,则选择与原书纸质、厚薄、帘纹相一致的其他类型纸。为了使新的修复用纸与古籍原件的颜色尽量接近,修复人员依据资料记录,采用天然植物、矿物染料,以传统技术方法染配相关色的纸张。展览现场展出修复古籍所使用的各种染色植物、纸张等。
纸张染色材料
纸张染色材料
各种纸张展览的“妙手巧艺古书回春”单元则选择了一些“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具体实例,通过修复前后对比展示修复成果,并延伸介绍修复时涉及古籍的不同破损类别,如絮化、霉蚀、酸化、虫蛀、粘连、缺损等等。如《太玄经》中的一册,修复前书叶絮化严重,表面生有霉斑,并存在污渍、糟朽、虫蛀等。
《太玄经》修复前
《太玄经》修复后《石屏诗集十卷》是南宋戴复古的诗集。此本修复前为一包残片,书叶支离破碎且粘连,经水洗脱酸、分离、拼对、加固等处理后成为结构相对完整的一册。
《丹渊集四十卷》是北宋艺术家文同的诗文集,初为50卷,其曾孙刊行之时,此本修复前呈“书砖”状态,并存在糟朽、霉烂、残缺等。纸张纤维老化断裂严重,结构强度基本丧失。修复后纸张光洁,有瓷质感。
国图介绍,在实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过程中,修复人员发现许多古籍留有前人修复遗存。有的对延长古籍寿命具有积极作用,有的则因材料、工艺等原因,对古籍存在不利影响。修复人员根据古籍的实际情况,结合已有修复经验,进行具体分析、修复。
前人修复时涂抹的糨糊太稠,导致纸张有大量褶皱
重新修复后明成化九年()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由朱熹手定其纲、朱熹门人赵师渊撰写其目,因该本原瓷青绢质书衣破损面积大,故采用了补绢仿制与染色、做旧等修复方法,呈现出补绢与原书衣匹配的自然老化效果。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