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兴起了一股“用诗歌翻译流行语”的风潮,比如:
流行语:你咋不上天呢?翻译: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流行语:秀恩爱,分得快;翻译: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流行语:帅的人已经醒来,丑的人还在睡觉;翻译:玉树立风前,骡驴正酣眠。
说实话,这样的风潮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至少可以让一些青少年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其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积极意义的。
首先,许多“诗歌”扭曲了原意。比如“阁下何不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原句是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改了四个字,境界差了九万里。
其次,有的“诗歌”根本没有在历史文化中出现过。比如“爱而不藏,自取其亡。”
第三,绝大部分“诗歌”完全是今人的恶搞之作,毫无美感和艺术性可言。比如“玉树立风前,骡驴正酣眠。”
对此,相信很多喜爱诗词文化的朋友都会痛心疾首:让孩子学习诗歌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他们学会拐着弯骂人!
众所周知,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之一,也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
据《尚书》记载:舜帝曾经任命夔为乐官(夔,音同“葵”),要求夔用诗歌和音乐去教化子弟,陶冶年轻人的品性和情操。
值得注意的是,舜帝所在的年代距今已有多年,《尚书》的成书年代距今也有多年历史。
这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诗歌的社会功用。
舜帝曾对夔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的作用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曲是诗的表现形式。咏唱时的声情要服从诗歌的内容,旋律要配合声情。如果各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声调能够和谐,不互相侵夺乱了次序,就会使人和神都融洽和谐。”
事实上,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一直到宋词、元曲,其内容也都是用来歌唱的。
由此可见,即使追溯到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知道,诗歌对人才的培育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这个道理,就跟今天的父母让孩子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我有一个好爸爸》、《劳动最光荣》等儿歌的目的是一样的。
当孩子上学以后,老师也总会监督孩子们背诵课本上的诗词。实际上,你说背这些诗词有什么用?最功利的作用,无非就是在考试时多拿几分。
但是,现在已经年了,国家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都还会将古诗词编入课本,难道只是为了试卷上的那个分数吗?当然不是。
汉字作为全球使用时间最长,并且没有出现断层的文字,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而诗词歌赋更是汉字中的精华。
为什么我们在读一首从未读过的诗词时,都会觉得朗朗上口、口齿生香?就是因为诗词不仅要讲究音韵和谐,而且还要通过最精炼的文字来讲述最深刻的道理。
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多了这些诗句之后,其中蕴含的品格和操守,自然会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可惜的是,也许是因为学习诗词不会给孩子带来金钱或地位,很多父母并不把诗词放在心上。
但其实换个角度来想:我们送孩子去学画画、学钢琴,难道是为了让孩子成为画家、钢琴家吗?并不是。
学习诗词是因为它的纯净,因为它能给人“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
就好像我们虽然不会用函数去买菜,但也必须学数学一样;虽然我们不会用诗词去谈判、交际,但也必须要学习诗词。
因为,数学可以锻炼人的逻辑,而诗词可以塑造人的思想。
END.
文/梦瞻
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最后,给喜爱诗词的朋友推荐一套诗词典籍。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也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这套书包含《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李清照词传》、《李煜词传》、《纳兰容若词传》、《仓央嘉措诗传》精选作品,总共8册。
全套原价元,现有专属优惠,8本只需76元,平均每本不到10元。一顿早餐钱,就可以加强自己与孩子的交流。不仅包邮,还赠送精美书签哦。
喜爱诗词文化的朋友可以点击下方商品卡片购买。
唐诗宋词元曲诗经李清照纳兰容若仓央嘉措全8册正版精选¥76¥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文中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