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小李子柒小学生变身手艺人,纯手工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6日讯(全媒体记者舒文)前不久,“消失”了多天的李子柒通过视频回应了粉丝,称会带来更多优秀的内容,这也意味着她将复出。作为李子柒的粉丝,或许看过她纯手工制作蚕丝被的唯美视频,从采桑叶、养蚕、选茧……再到成品,她向网友展示了一床纯手工蚕丝被是如何“诞生”的。在长沙县?梨街道大元中心小学,也有一群小小“李子柒”,他们变成“手艺人”,携手纯手工制作蚕丝被。小学生变“手艺人”10月13日下午,班彭升远等一群小朋友在该校“乐蚕坊”跟着老师何艳美学习制作蚕丝被。课堂上,李子柒的蚕丝被制作视频被大家拿来作参考。记者看到,在每组学生面前,摆放着手感十分柔软的蚕丝。校长缪炯告诉记者,这些蚕丝不是买来的,而是该校师生近两年来共同饲养的蚕所产。年,长沙县?梨街道大元中心小学迁至现在的新校址。校园硬实力提升了,如何进一步增强软实力在一次缪炯主持的会议上成为热议的话题。一位老师大胆表示,“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离学校不远,能不能将科学研究与语文、劳动、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了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础上,不断传承下去。”这一想法打动了缪炯和其他老师。会后,学校迅速将这一想法落地,并与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的蚕桑课程由此开启。课程包括了种桑树、养蚕、选茧、煮茧、剥茧、开棉、晒棉等蚕丝被制作整个流程。近两年来,各年级学生分工协作,终于迎来蚕丝丰收。采访当天,在“乐蚕坊”,孩子们学习制作蚕丝最后的拉伸和缝被两个环节。课堂上,学习了有关知识后,师生们一起拉伸蚕丝。别小看柔软的蚕丝,它的韧性可足了。一团小小的蚕丝,五六名师生同时拉伸都十分费劲。好在湖南省蚕桑科学研究所主任刘昌文在一旁指导,大家总算将这团蚕丝拉伸完毕,并套在了一张1.5米×1.2米的木板上。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在拉伸第二团蚕丝时,师生们手艺有所提升。多次重复上述流程后,蚕丝被初现雏形。最后,彭升远与其他小伙伴拿起针线,纯手工缝好了这床被子。“从当初的蚕宝宝,到现在的蚕丝被,我们非常有成就感。”大家表示。“这是学校第一床全流程自产的纯手工蚕丝被,我们将把它珍藏起来。”缪炯说。以课后服务方式向学生开放在另外一间教室里,老师正给学生们上手指玩偶课。上课用的原材料正是蚕茧。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拿起手中的剪刀、胶水、水彩笔,动脑动手。奇思妙想在这里开花结果,一个个白色的蚕茧变成了栩栩如生的小金鱼、迷你小白兔、奥特曼……这只是该校蚕桑课程的一小部分。据悉,经过两年的实践摸索、总结、提炼及完善,该校桑蚕课程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语文、美术、劳动、科学、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实践课程。通过该课程,学生能寻蚕桑之史、赏蚕桑诗词之美、品蚕桑之味,也能创蚕桑之艺、体蚕桑之趣、探蚕桑之用。“学生写下大量观察日记,制作了蚕桑诗词书签、手抄报,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手工蚕丝扇,数百个蚕茧小制作,体验了传统缫丝技艺。”何艳美告诉记者,“‘小蚕农初体验感悟生命成长’实践活动、‘蚕桑实践桑树种植’实践活动均获长沙县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我们根据低、中、高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开发了《蚕桑丝语》校本课程。为让更多对蚕桑文化感兴趣的孩子接触到该课程,学校计划以课后服务的形式向学生全面开放。”缪炯介绍,目前学校养蚕种桑设施设备齐全,为开展蚕桑特色文化课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乐蚕坊”拥有三个养蚕架、十五个簸箕、五十一台缫丝车、两个温湿度计,为学生养蚕育蚕、观察蚕的成长、变化,提供了研究场地。“乐桑园”约平方米,实施班级责任制管理方式,做到每个班都有责任区、每棵树都有责任人,同时进行了文化布置,不仅装饰了乐桑园,还增加了桑树科普知识,让孩子们浸润在无声的知识海洋中。在刘昌文看来,该校开设蚕桑课程有很强的教育意义。首先,学生通过定期照顾蚕宝宝,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通过这个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学科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次,培养“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锤炼化蛹成蝶的创新品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