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集
守正创新活性传承
广西手艺人让非遗“活”起来
刺绣真丝绡《繁花》侯芳妮曹妹凤吴双林于桂芳/制作
竹编《毛南族花竹帽台灯》谭汝/制作
坭兴陶《锦绣前程》黄剑夏树荣/制作
初冬,广西民间工艺美术界传来喜讯:广西三件非遗工艺美术品——刺绣作品《繁花》、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坭兴陶作品《锦绣前程》,成功入围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终评。
这些获奖作品,是以什么魅力,过五关斩六将,从全国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又是怎样守正创新、活性传承历史文脉的?在11月初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记者走近这些广西工艺美术大师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1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活”
“不只会编花竹帽,而且要把帽子融入生活中去,让生活中处处有它的影子。”竹编作品《毛南族花竹帽台灯》作者、“80后”的谭汝对记者说。
作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位生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毛南族姑娘,自小就与自己民族的“族宝”花竹帽结下不解之缘。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和许多非遗技艺一样,也存在着生产制作手法过分追求传统、不求创新,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问题。眼见着花竹帽编织技艺日渐式微,谭汝意识到,“要让传统工艺更好地发展下去,只有在生活中‘活态传承’。”她开始研究和摸索花竹帽的改良。有一次,谭汝看着床头的台灯灵光一现,何不用花竹帽做一盏台灯?于是她尝试以竹根作为灯架支撑、花竹帽作为灯罩,经历屡次失败,反复尝试,一盏将大自然巧妙融入现代生活的灯饰问世,这件典雅又环保的民间工艺品一经面世,其生活化的特性立即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成功的尝试让谭汝一发不可收拾,《鸾凤和鸣》《竹编花式台灯》等多项创新产品一个接着一个问世。这些产品传承并创新了几乎面临失传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填补了花竹帽编织技艺空缺,赋予了花竹帽全新的生命力,荣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银、铜奖。
将非遗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手艺人一直在行动。此次入围的双面剪纸绣作品《繁花》作者,三江侗族手工艺人侯芳妮、曹妹凤、吴双林等也同样认为,既能保存民族文化精髓,又能让剪纸绣融于现代生活,让文化传承不停止于观赏,文化的传承也就水到渠成了。
“由于传统手工制品的精致和珍贵,很多人买回来都不舍得用,这是不利于传承的。”侯芳妮是柳州市工艺美术大师,为了让手工制品深入生活,她尝试着把三江的非遗剪纸绣跟双面绣结合,在通透的真丝绡上做剪纸绣,使其正面有浅浮雕感,反面平整精致。
“采用这种方法做成的书签、耳坠、胸针、团扇、摆件、屏风等,可以正反面欣赏。”这种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相结合的具有文化温度的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年轻人热捧,“这也是对传统文化、对旧时记忆的一种保护和活性传承。”侯芳妮说。
在这些手艺人看来,有市场才是最好的保护,匠人才得以生存,而使用又是最好的传承,“仅仅是观赏还不行,把传统手工艺品融入生活中,让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真正发挥了它最大的价值。”谭汝说。
2不仅“活”更要“火”
保护非遗,既要融入传统特色,又要融合时代需求,走向市场是非遗推广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文化遗产最集中,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最多、保存最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至今还流行着端午节做“璊摁瓜”的习俗。“璊”是“猴子”,“摁”是抱的意思。“璊摁瓜”也叫猴子抱瓜,有着“端午背个猴,一年无忧愁;猴子抱金瓜,福禄寿喜全到家”的说法。
如何让非遗在当今的商业社会“活”下去,“火”起来,三江手艺人守正创新,并借助文旅融合,打开一片新天地。
妈妈们忙于飞针走线,孩子们忙于往“璊摁瓜”里填充艾草……这温馨互动的场面发生在三江侗寨风景区。来自全区各地的20多名游客,在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自治区级(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韦凤仙的指导下,制作出一个个精美的“璊摁瓜”。“动手参与活动只是传承文化的一种形式,我们还借助‘文旅融合’,在景点内开设手工制作课程,带动文创旅游。”韦凤仙说,她们不仅把产品做到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还开发了材料包,游客可以在景区或者网上购买材料包回去自己制作,把福气分享给更多的人。
除了开班授课,近几年来韦凤仙、侯芳妮等手艺人还带团队不断研制创新,研制出“璊摁瓜”手机、耳环、室内车内挂饰,美观又保平安的手工艺品成为人们随处可见的生活装饰品。
韦凤仙、侯芳妮还在侗族妇女蓝靛染土布衣服上,点缀上“剪纸绣”,并用电脑设计出蓝调花样,制作出具有怀旧风格的蓝调侗族服饰,使传统侗族服饰重新火爆起来。
最近,韦凤仙和她的团队又开始忙活起来,策划了“走遍三江”公益活动,招募游客来三江村寨体验,在手艺人家里同吃同住,边跟手艺人学手艺边游玩。“这活动双方都是受益者。”侯芳妮说,她们还开通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