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茶学民俗赏叶做书签新京报小记者走进教学

熬(nāo)茶需要哪些原料?同样的原料,如果加入的重量和时间不一样会对茶的口味产生哪些影响?作为青海地区的特有茶饮,熬茶背后藏着哪些有意思的历史和民俗?北京秋天那些漂亮的红叶、黄叶分别是哪些树木的叶子?古人看见落叶写出了哪些流传至今的名句佳篇?……

近日,新京报小记者走进北京教学植物园亲手实践“熬茶”的制作过程,学习制作叶脉书签。

茯茶、草果、荆芥、青盐、花椒、姜皮,看到桌上摆放的熬(nāo)茶配料,小记者们已经充满了好奇,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试。在动手操作之前,北京教学植物园自然教育老师赵芳给小记者们详细介绍了熬茶的历史,并让每组小记者选出组长、宣传员、操作员、记录员等不同角色,分工负责。

让小记者们没想到的是,看似简单的熬茶真正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几种配料都有各自最大用量,荆芥加入茶中熬煮的时间也很有讲究。现场操作中,有的小组因为青盐放得太少,导致茶味过淡,有的小组则记错了放入荆芥熬煮的时间,导致茶味太苦。熬制结束后,小记者们互相品尝了各组制作的熬茶,并总结自己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

这队小记者忙着熬茶的同时,另一队小记者正在忙着辨认“植物大侠”的身体到底藏着哪几种树叶,努力回忆“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是哪首古诗里的名句。

在制作叶脉书签之前,北京教学植物园自然教育教师辛蓓给孩子们先上了一堂“诗词鉴赏”课,带着小记者们一起体会古诗里的秋意。在辨认完不同的树叶品种,了解叶结构之后,小记者们最期待的叶脉制作环节终于开始了。

小记者们夹起经过氢氧化钠浸泡的树叶,并用牙刷小心翼翼地顺着叶脉的方向刷掉叶肉,一不小心就会把树叶刷破,看似简单的环节实则是需要孩子们十足耐心和细心。树叶刷好晾干后,就到了写诗环节,小记者们在封装纸上用荧光笔写下了自己喜欢的诗词,并附上几乎透明的叶脉片。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位小记者都做出了漂亮的叶脉书签。

新京报记者缪晨霞编辑郭圆宇校对赵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