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4/5488020.html线条简洁、色彩绚烂、风格优雅……作为中国传统女性服饰的代表,旗袍可谓是最具风情的符号之一。说到旗袍,绕不开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盘扣。盘扣是中国传统服饰的点睛之笔。盘扣之美,重在细节,在一针一线的穿引中,将古典与艺术完美融合,勾画出惊鸿一瞥的轮廓,阐释出东方服装的精妙内涵。在嘉善西塘,一个85后姑娘,起初只是因为喜欢,自己从手工客的网站上搜索到了学盘扣的地方,到上海找师傅学习,将盘扣做成装饰品出售。随着技艺的深入,她发现盘扣不仅是一种来料加工的产业,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将手工传承、艺术创意的精神传递给社会,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扬,引领更多人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她的名字叫沈萍,是嘉善县西塘镇云农农村文创专业合作社社长。“小时候看老人们做过,觉得盘扣款式多,花样精美,便喜欢上了。”沈萍说,以前就是想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大学毕业以后,到了西塘一家纽扣厂做会计,算是真正走进纽扣行业。日常接触多了,就发现自己是真的很喜欢。后来嫁到大舜,跟着老公的姐姐正式学做盘扣。她在这一行有20多年了。盘扣起源于多年前,清代以后,开始在民间流行。盘扣制作技艺作为传统纽扣制作技艺的一种,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塘是全国有名的纽扣之乡,有人做过统计,全世界每个人身上平均有7至8颗纽扣产自西塘。西塘镇大舜村的主要产业有纽扣、轴承、木业等。而纽扣是村里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其中就包括手工盘扣,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做,小到几岁的孩子,大到90多岁的老人。别看一个盘扣很小,要用到的布料就要好几米。袢条很重要,要在木尺上按照固定尺寸折出花瓣、花朵的形状,有时还要结合镊子把袢条盘成想要的形状。一般要把布料以45度角斜裁成2厘米左右的布条,不顺着布条的经纬线裁剪,而是用45度裁剪,布料的伸缩性最大,扭转的时候不会起波浪纹。很多时候需要放入铜丝,再两两对折拼接起来,以便于定型。而且袢条要先刮浆,再上浆,用特制的糨糊,这样干了之后不会走型变样,完成这些后再用熨斗熨平。最近她在做一批字型的盘扣书签。字型难度大,制作过程也极其烦琐,在穿插、拉扯的过程中,用力稍微有偏差,最终成品大小、形状就会有差异,所以一天也做不了几个。做好盘扣后,再将字串到半成品书签上。串的过程中,不用任何工具,仅靠一双手和镊子帮忙拉扯线头,非常费力。盘扣的样式很多。中国人讲究吉祥如意富贵有余,所以盘扣的名字也都特别的文雅。老手艺无法像工厂流水线量化生产,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时间长,其价值也正在于此。一针一线,缓慢,但情意都在细密的针脚里。想要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能仅仅凭兴趣,光喜欢是不够的,而是靠自己的专业、信念与坚持,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手艺,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沈萍告诉记者,工作室一开始接不到订单,很着急,还有跟面料商去谈合作,里面要讲究的太多了。沈萍没有学过画画,也没有学过设计,比很多同行都起步晚。凭借自己的坚持,沈萍把盘扣作了艺术性延展,比如做成了书签、胸针、扇子、耳环、发簪、挂件,有的裱进框里、挂在客厅,变成了装饰品。还成立了农村文创合作社,拥有了自己的“西塘吾巧”品牌。沈萍一直在寻找经典且有创意的盘扣,并把它从衣服上的一件实用品,变成生活中的装饰品,还可以是一件工艺品。“现在有些公司举办活动,也会委托我们合作社定做伴手礼。”沈萍说,目前已经开发生产的衍生产品达60余款。盘扣不仅具有文化价值、实用价值,还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既然自己热衷于此,就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门技艺传承、创新。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加入进来,一起传承好这门手艺,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沈萍眼里满是憧憬。(原标题《85后姑娘沈萍的“盘扣”人生:以匠心与创新做好非遗传承》,编辑王雨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9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