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展览看天禄琳琅如何重获新生

观众参与修复纸样体验互动项目陈晨摄

“天禄琳琅”,这个名字对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以它命名的藏书,是清代宫廷珍藏图籍的精华与瑰宝,也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宫廷善本特藏。然而,这样的珍籍却命运多舛,火、盗、兵、蠹致使藏书大量损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后,“天禄琳琅”藏书迎来新生。

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举办的“妙手传天禄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向人们呈现了“天禄琳琅”的前世今生。该展览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是年国家图书馆“晒书”的重要活动之一,既晒国宝又晒技艺,不仅向社会公众介绍了清宫“天禄琳琅”藏书,更重点展现了“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繁难过程、艰巨任务和巨大成就。

晒国宝何为“天禄琳琅”

“天禄”是传说中的神兽,汉朝宫廷设天禄阁以藏书;“琳琅”原指美玉及玉石之间碰撞的声音,常用以比喻珍贵的书籍。清乾隆九年(公元年),高宗弘历命内廷翰林院检阅内府藏书,选择其中善本进呈御览,并在乾清宫东侧的昭仁殿内列架收藏,御笔亲题匾联,赐名“天禄琳琅”。“天禄琳琅”主要典藏宋、元、明刊本及影写宋本等珍稀古籍。

进入展厅,第一单元“天禄零楮册府重光”中陈列的几本古籍让记者眼前一亮。印象中的古书封面大都是深蓝、棕黄的颜色,这几本的封面一个是柔美的粉色,一个是明亮的黄色,还有一个有着蓝紫等多种颜色交织的纹样。

阅读文字说明,原来,清代皇帝特设的藏书,装帧形式有相关规定,主要体现在书衣、函套、题签等方面,“天禄琳琅”后编书的书衣常用石青色、绿色、绛红色;装潢书籍及书签的材质为绢、锦等上等丝织物;部分书衣还绘有团龙、云凤等表示吉祥的纹饰,外观华贵典雅。清道光时曾对“天禄琳琅”藏书进行修补,同治及光绪年间还将部分藏书送到民间书肆重装,因此也有不少藏书的装帧已不见清宫风格。

有时,不一定按参观路线走,大致浏览一番,选自己感兴趣的展品,对照展品研读文字说明,也会有不少收获。比如,了解了书衣问题,又好奇对后编书的解释,于是继续探寻。一个问题引发新的问题,这个不断解谜的过程令人欲罢不能。

清嘉庆二年(公元年),乾清宫失火,波及了昭仁殿,乾隆时期收藏在昭仁殿的“天禄琳琅”前编书付之一炬。嘉庆皇帝敕令重修昭仁殿,并命大臣重新甄选御花园与宫中各殿所藏珍籍,用七个月时间完成选目,重建了“天禄琳琅”藏书。由于乾隆时期的“天禄琳琅”藏书几乎焚毁,现今所谓的“天禄琳琅”藏书,多属火灾后重建的后编书。

“天禄零楮册府重光”单元系统讲述了“天禄琳琅”藏书前编书的形成与损毁经历,图文并茂地呈现了“天禄琳琅”后编书的重建背景、外形和钤印特点,以及“文物南迁”“溥仪盗书”等聚散流转故事。

清末民国时期,“天禄琳琅”藏书历劫兵、盗,流散四方。新中国成立后,通过政府拨交、私人捐赠和单位采访等渠道,国家图书馆共收藏“天禄琳琅”珍籍部,成为中国大陆地区收藏数量最多的单位。《天禄琳琅书目》(后编)中最为珍贵的版本大部分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所藏“天禄琳琅”珍本中,宋元版(含金刻本)有79部,大多数是珍贵罕见的旧椠佳本,流传有绪,许多系海内孤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物价值、数据价值。

“天禄零楮册府重光”单元梳理了国图馆藏“天禄琳琅”珍本书籍的基本情况、破损状况及编目整理工作,强调了其抢救性修复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晒技艺看妙手如何回春

年,国家图书馆启动“天禄琳琅”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历时八年,精心修复了馆藏损毁严重的余册“天禄琳琅”藏书。

展览的第二单元“精具利器匠心良材”,重点展示了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简要概括了国家图书馆数代古籍修复工作的经验积累所奠定的坚实基础,具体介绍了修复团队,以及修复原则、流程、材料、设备、工具等内容。第三单元“妙手巧艺古书回春”,精选“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具体实例,通过修复前后对比展示修复成果,并延伸介绍了本次修复涉及古籍的不同破损类别,如絮化、霉蚀、酸化、虫蛀、粘连、缺损等。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古籍修复专家朱振彬介绍,修复团队针对每册书定制“个性化”修复方案,在严格遵循“整旧如旧、最少干预、过程可逆,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古籍修复原则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朱振彬以《丹渊集》为例,讲述他们为修复古籍想出的各种办法。“有的书粘连得非常严重,已经成了‘书砖’,无法翻阅。我们采用蒸揭法,用毛巾包住书,上屉去蒸,把它的胶一点点化开,再慢慢揭。《丹渊集》分为八册,光揭开第一册的书页就花了十多天。我印象特别深,当时也是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必须静下心来仔仔细细地做这些工作。”

此次展览展出善本、普通古籍、中外文现代图书、报纸、档案复制件等不同类型展品共计72种85册(件),其中有一部分为“天禄琳琅”旧藏的珍贵古籍,大多是经过修复师用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曾经严重破损、不同破损类型的天禄珍籍,另配合展出修复过程中精心制作、选配的材料和工具等48种,让观众不但能观赏重要典籍,也可以了解大国工匠的高超技艺。

展览开幕前的媒体开放日,记者在诸多展品中见到了板栗壳、橡碗、黄檗以及朱砂、花青等修复用的染色材料。据介绍,为了使新的修复用纸与古籍原件的颜色尽量接近,修复师会依据资料记载,采用天然植物、矿物染料,用传统技法染配相应颜色的纸张。

“明成化九年(公元年)内府刻本《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由朱熹手定其纲、朱熹门人赵师渊撰写其目,因该本原瓷青绢质书衣破损面积大,故采用了补绢仿制与染色、做旧等修复方法。”讲解员道,修复后的古籍呈现出补绢与原书衣高度匹配的自然老化效果,非常适合观众现场感受“整旧如旧”的古籍修复原则。

晒传统让古籍融入生活

年1月7日,国家图书馆召开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重大成果新闻发布会,宣布修复项目取得圆满成功,正式结项。该项目是自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最大的一次针对国图珍贵古籍的专项修复行动,取得了重大成果。发布会上,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熊远明表示,年,为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加强文物和古籍保护研究利用”的目标,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将举办“天禄琳琅”修复展,出版相关修复成果,推广修复经验和科研成果。

8月4日,“天禄琳琅”修复展如期举办,这是“天禄琳琅”藏书修复后的首次集中展示。这天正是农历七月初七,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启卷知新文脉流长——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启动仪式”暨“典籍里的七夕:一起晒书吧”直播活动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甲骨文记忆”展厅举办。

直播活动中,七位嘉宾“晒”出七组与七夕相关的国图精品馆藏;主会场与南京图书馆、云南图书馆、敦煌研究院、天一阁博物馆、孔子博物馆、北方昆曲剧院等分会场联动,将各馆收藏的古籍、壁画、佛经等特色馆藏,以及“红楼佳肴”、昆曲艺术等文化遗产,以直播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陈红彦带领观众走进“天禄琳琅”修复展,欣赏珍贵古籍,了解古籍修复技艺,小朋友们也拿起针线,重温“乞巧”传统,体验古籍装订技艺。

自年起,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连续四年号召全国各古籍收藏单位联合举办“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全国各地每年从七夕开始,围绕“晒国宝”“晒经典”“晒技艺”“晒传统”等主题陆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晒书活动,深入推进古籍保护工作,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

为了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古籍保护理念,“天禄琳琅”修复展在展厅里设置了古籍修复场景复原、修复纸样体验等互动项目,向广大观众普及古籍修复技艺及相关知识。在古籍修复室的复原场景区,观众可以用数字化的方式体验“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各种修复形式,一起参与守护“天禄琳琅”藏书,在完成闯关后,观众将成为“天禄琳琅”守护人,获得一张来自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电子版“天禄琳琅”守护人证书。在“修复纸样体验”中,观众用特殊的“放大镜”扫描不同种类的修复用纸,可以了解到纸张产地、制作工艺、纤维结构等详细信息。

国家典籍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5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