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来说,手的锻炼,可以促进脑部的开发。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有助于锻炼手眼脑协调能力,开拓观察能力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为此,家长不惜花重金购买昂贵的玩具,或送孩子去手工培训班。
其实想要提高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其寄希望于昂贵的课程和玩具,不如从父母与孩子之间日常的互动游戏入手。
01.为孩子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只要一件事情足够有趣,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那么孩子就愿意尝试。那么,父母就可以利用孩子的天性,用游戏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里特别推荐手影游戏。
比如晚上出去散步时,家长可以打开手电筒,在孩子身后往前一照,前面就会出现孩子的影子。随着手电筒的移动,孩子的影子一下子变成一个腿很长的巨人,又可以一下变成头很大的小矮人。
如果你在让影子变化时,再加上一些类似“快快长高、小脑袋变大”的“咒语”,孩子绝对会爱上这个游戏。
父母还可以把手影游戏与睡前故事结合起来。只需要一双手,配合简单的几个动作,就可以做出天鹅,兔子,小狗等变换多样的造型。
比如讲到龟兔赛跑的故事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做手势,让墙上出现兔子的造型,然后自己比出乌龟的造型,然后让乌龟和兔子在墙上自由追逐玩闹。甚至你还可以让孩子自己随意比划,让他来创造“造型角色”。
在这些游戏当中,孩子会惊喜地发现,平平无奇的双手,竟然还能有这么好玩的花样。这个游戏不仅能够拉近亲子关系,锻炼孩子的机体协调能力,更能够激发孩子的创造欲。
02.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同事小徐天天在朋友圈抱怨,女儿学校的手工作业让她苦不堪言。
比如学校让孩子完成关于垃圾分类的手抄报。于是,小徐亲自出马,从手抄报的框架设计,图案的选择,都制作好,打印出来。女儿只需要填填色,把妈妈挑选的文字内容誊抄上去,便可交差了。
“为什么不让女儿自己去设计手抄报,图案呢?”我问道。
“哎呀,她哪懂这些啊。再说了,这个手抄报交上去是要评比的。要是被别的小朋友比下来了,就没有拿不到班里的艺术之星了。”
实际上,小徐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学校布置手工作业的初衷,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是引导者,陪伴者,但绝对不是代劳者。看似妈妈帮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可是整个过程孩子的参与度很低,动手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网上有位硬核爸爸就不一样了。爸爸陪孩子做寒假亲子作业,用纸箱做了个“青铜器”。
更重要的是,孩子全程参与了整个手工制作过程。期间,孩子与爸爸一起捏粘土,研究颜色配比,讨论造型,了解不少青铜器的知识,更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因此,家长应该珍惜每一次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哪怕刚开始,他们的作品不怎么完美,也没有关系。只有让孩子多动手多实践,才能从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03.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
其实,动手能力的提升不一定是在课堂,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创造条件让孩子发挥创作。
比如用番薯藤蔓做成耳环,做成手环和项链;用花生壳当作耳夹;
用不同形状的树叶做成书签,或是剪贴画;
用狗尾巴草编成一个小兔子;
用海边捡到的贝壳粘起来做成一幅画,或是简易的手工艺品;
做馒头的时候,让孩子用面团捏成小鱼小猫的形状。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让孩子去自由创造。孩子会从中体会到,原来只要自己动动手,随处可见的生活材料都可以成为一件优秀的作品。
除了这些创造性的游戏,还有些游戏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精细动作。
比如把一张纸剪成一定的形状,把一张纸折叠成飞机、衣服、青蛙;
或者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黄豆夹出来放在碟子上,用勺子运送乒乓球等等。
通过这样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以及精细动作都能得到锻炼。
只要家长发挥想象力,就能为孩子创造动手操作的条件,让孩子享受动手操作的乐趣。
培养动手能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通过激发兴趣,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这3个方式,增加孩子的动手意识,锻炼孩子创造意识,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