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速览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我国知名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30.html

声明:

读书解读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十几分钟的解读不可能将整本书的精华和盘托出,也不会带给读者完整的认知提升体验,如果你确实对这本书有兴趣,那么建议你把我的解读当做是一场预习,正式的学习和后续的复习,相信不论是我还是原书作者,都希望是由你自己完成的。

此致,敬礼。

14:43

本文约字,阅读时间预估5-10分钟。

——————————

问一个人“你会读书吗?”,可能会遭来白眼,因为这么问好像是在问“你见过字吗?”

但事实上,确实有很多人并不会读书,你我,也许也是其中之一。

比如看过了很多书,却对生活没有任何的改变。

又甚至读完了一本被广为赞扬的书,却感觉没记住什么。

还比如感兴趣买下的书很多,但是总是提不起兴趣真的去翻开阅读。

怎么样,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趣的是,这种“无效读书”的现象还非常普遍,

每个人都有放在书架和收藏夹吃灰的书,少则几本,多则几十上百本。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真的是读书无用吗?

这世上的好书浩如烟海,难道就没有办法让我们更有效地吸收到其中的精髓,完成自我提升吗?

今天这本书,就将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是奥野宣之,毕业于日本同志社大学新闻学专业,曾在出版社和报社工作。他笔下的著作还有《如何写游记和散步日记》《智慧创造锻炼法》《“处方笺”读书法》《三本书创造好点子》等,他独创的信息整理术和智慧创造法在商务人士中大受欢迎,累计图书销量更是超过了50万册。

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就是奥野宣之“笔记读书法”的经验之作。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其中的精华内容。

1、阅读的思维误区

先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读过了很多书,但是这些书却都不能为我所用呢?

答案可能有点反常识,因为一味的读书,确实是没有用的。

尽管大家都知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阅历,完善我们的人生。

但是,比起读万卷书,我们容易被这句话代入一个思维误区:只需要读完万卷书、行过万里路,就可以了。

也正因为这样,许多人会陷入读更多书、读的更快,从而变成一味地追求数量的读书。

每到这个时候,有的人会不断地立下一个又一个读书数量目标:今年20本,明年50本。

有的人选择无视,回避问题,将自己曾经抱着满怀期待买下的书,放在自己看不见的角落里。

还有人干脆每本书翻个几页浅尝辄止,麻痹自己已经看过了这些书。

那些立下的读书目标、堆在角落里吃灰的书以及浅尝辄止的书,就连一丁点帮助也给不了,甚至还徒增了焦虑。

最后,要么买过的书没读过,要么读过的书没用上,要么读书过程敷衍了事。

直到想读的书越来越多,翻过的书越来越少,看着别人的已读书单,自我安慰地自嘲“读书对我来说没用”。

而许多人之所以会陷入这样“读书对我无用”的思维,究其根本,其实原因只有一个:在买书的时候,都没想清楚。

如果在最开始买书的时候都没想清楚,又怎么能够在读书时读清楚呢?

看到别人推荐书单,话语真诚,言辞恳切,就买了。

看到封面优美,觉得自己以后可能会用得上,就买了。

这样买下来的书,当然会被丢在记忆的角落里,甚至会在一段时间之后都忘记了自己买过这本书。

反过来,也只有想清楚为什么买,买了用来干什么,才能够把读书的过程变成有效阅读。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我们在买书之前,就想清楚这些问题呢?

2、学会怎么才能有效阅读,从选书开始。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

在之前的逻辑里,我们都是为了买书才买书,买书之后才去解决“买了书之后干什么”这件事。

而现在,我们需要把这种思维改换过来,变成“为了干什么,所以买这本书。”

比如,是因为想学做菜,所以才需要买菜谱,而不是看到菜谱,所以突然想要学做菜了,才去买书。

还比如,因为想看看别人是怎么感悟生活的,所以买了一本随笔。而不是买了一本随笔,所以才看看别人怎么生活。

这样突然因为一本书而提起的兴趣,也容易突然消退。更何况,随着出版市场的扩大,市场上的书良莠不齐,不是所有的书,里面内容都和标题密切相关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来说,找到一本可以直达我们目的地的书是很难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着重注意这个领域的入门书,这种书,往往可以是我们了解这个领域的“枢纽书”。

每个领域的入门书里,最后都会附上参考文献一览。有些书中也偶尔会有引用其他作者和书籍的内容,这些被提到过的书籍,也都可以被列在读书清单中。

要完成买书的前提,是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作者奥野宣之并不提倡因一时冲动就下单买书,而是要在“这本书也许有用”念头生起的时候,仔细确认“我是不是真的想读”,看清自己的阅读需求。

在买书之前看目录结构、读前言和序言,先基本上了解这本书要讲的事情,明确这本书能够帮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如果是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者是第一眼看上去让人无法理解作者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简介和目录后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就要谨慎购买了。

因为这样买下来的书,十分难以界定它到底能为我们的目标助力多少。

经过了列读书清单、基本了解书籍的过程,再进行买书,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些书了,这样带着目的去选书,才能有促成有效的读书。

3、用核心阅读标记法有效读书。

我已经选好书了,那我应该怎么开始有效读书呢?

作者给出了一个办法:核心阅读标记法。

图书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重头到尾详读,有效读书的重点不是图书的篇幅有多少,而是要对读过的书有印象。

在阅读的第一遍,可以先将整本书快速阅读一遍,看到书中举得很有感触、写得很好的内容,就把这页的下角折一下。

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折角的书页,如果读第二遍的时候依然觉得很有感触,那么把这一页的上角也折一下,这第一遍和第二遍的阅读,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即使是在颠簸的公交车上或者拥挤的地铁里,也可以轻易完成。

完成重点标记后,就完了吗?

当然不,即使完成了重点标记的两个步骤,已经超越了“无效读书”许多,但这时候,我们依然徘徊在“有效读书”和“无效读书”之间,没能完全进入“有效读书”的领域,这是为什么呢?

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什么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这样找出重点的阅读,说到底也只是从“读过”变成了“读过了好多遍”而已,如果这“读过好多遍”依然没能记到脑子里,那读再多也没有用。

但即使做了重点标记,我们依然会担心,担心我们忘记这本书讲了什么,担心这样读书的内容既不能融入身心,也不能变成无形的财富。所以,经过了一轮重点标记之后,我们要如何将书中的精华,吸纳进我们的脑子里呢?

4、如何做读书笔记。

作者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了我们答案:用笔记。

可是如果每本书都要做笔记,那样工作量会不会太庞大了?

是的,做笔记当然要比单纯的读书工作量大,但“做过笔记”也一定要比“只是读过”更有效。

举一个极端例子,同样是用30分钟读书,花30分钟在网络上下载几个G、几千本的图书,也可以抄下一本书里,让你觉得最有感触的一个知识点。相较而言,这两个方法哪一个更接近有效读书呢?

答案显而易见——摘抄一个知识点。

本书所提到的笔记读书法,也和摘抄密切相关,作者将其称之为“葱鲔火锅式笔记法”,

葱鲔火锅是具有日本特色的一种火锅,将鱼肉作为主菜,加入葱段当做配菜,在这种火锅中,鱼肉和葱段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食材,两者相加才能让火锅的味道活色生香。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就是将“摘抄下的原文”比作鱼肉,将“评价或感想”比作葱段,两者作为同样重要的“材料”进行融合的一种读书笔记法。

你看,是不是只要这么想一想,就觉得自己这个笔记法很妙呢?

作者奥野宣之也是通过这样的笔记法归纳新的知识,重现阅读感悟的现场的。

那么这个方法有什么注意事项呢?有的,别着急,作者已经帮我们归纳出了葱鲔笔记法的注意事项了,分别是以下几点。

摘抄原文的时候不能省略,也不要写总结归纳。要摘抄“竟然可以这样想”的部分,而不是“理应如此”的部分。一定要写感想,哪怕是一句“好棒”。只记录对自己有用的、当时读起来有感觉的,否则哪怕再觉得深刻的内容也不用写上去。记得写上阅读的日期和感想日期以作纪念。为什么作者还珍而重之地把这几个注意事项告诉我们呢?

遇到深受感动的某句话时,就要一字不差的记在读书笔记里。这是为了还原当时作者想表达的东西,也为了调节思考强度,要知道,将别人的话总结成自己的话是很费脑子的,如果一直保持这样高的思考强度,恐怕很难将笔记读书法坚持下去。

这样摘抄一段再思考一下,就可以做到让自己时不时“换换脑子”,可以更有效的提升笔记的效率和持久度,不仅如此,摘抄原文还能够加强我们对摘抄段落的印象,可谓是一举多得。

图书中那些“理应如此”的部分,是我们已经拥有的思维方式可以推导出来的,而那些“竟然可以这样想”的部分,才是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新的感悟和认知的地方。

写感想则是为了磨炼出更好的原创思考,“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是作者奥野宣之一直笃信的人生信条。

而如果不从主观上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那么筛选摘抄段落的难度会显著提高,而且,那些客观上说的很在理、看似很有用的文字,那时候也未必能够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既然如此,不如把它放过。等下一次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再领会其中的精神也不迟。

最后,记上阅读时间和写感想的时间,则是为了方便重读所做的准备啦。

是的,你没听错,如果要完成一轮完整的有效阅读,还需要不定期的重读笔记,这样才能不断温故而知新,将书中的内容彻底内化成我们的知识结构。

5、知识内化的关键:重读

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在什么时机重读呢?

当你升起了这样的念头时,就是重读的时刻了。

想找些描述暴风雨压迫感的语句。曾经在那本小说上见过一句很有感觉的话,想再看一看。那位作家的随笔里有句关于写作前的名言。那个方法我不太记得怎么用了,想再看看案例。在这种时候,可以重读笔记,也可以阅读整本书。读笔记更快,读书则更深刻。在重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新的感悟和想法,可以在原文之下写上新的感悟,旧的感悟也不需要删除。偶尔看看自己的成长轨迹,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啊。

可是重读的前提是找到这本书,如果读过的书太多了,做过的笔记太多了,一时间找不到,该怎么办呢?

作者提出了一个叫“一元笔记法”的笔记方法,就是把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都记在同一本笔记本里,不设分册。在这本笔记本里你可以书写任何内容;但是需要严格来按照时间顺序书写,并且附上书写的日期、画好分界线;你甚至可以在笔记本里粘贴内容。

想一想,如果你有三四个钱包,每个钱包放一部分卡,那你能够第一时间知道你的医保卡在哪个钱包里吗?如果你只有一个钱包,所有的卡都放在这个钱包里面呢?是不是只需要把钱包打开,从一堆卡里面找出医保卡就行了呢?

一元笔记法的好处就在这里——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的话,那就是没有。

可是这样依然会耗费很多时间,有更快的办法吗?

有,还不止一个。

用马克笔把书名写在封面上,或者直接把书腰或书签贴在封面上。写完笔记后在扉页上添加一个目录,方便马上找到想找的那一页。给参考过的内容贴上便利贴,方便以后再进行参考。怎么样,像不像是自己出了一本随笔集?有封面、有书名、有目录、有内容。而那些参考过一次的笔记,也很有可能需要再拿出来参考第二次、第三次,有了便利贴的帮助,这些高频参考资料,也会很轻易地被我们找到。

我们不妨展望一下,如果做到像这样去读书,我们还会担心无效阅读吗?还会担心读过的书不能内化成我们的知识结构吗?

6、总结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的内容也就差不多了,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从是否会有效阅读来衡量读书是否有用,

其次,我们讲到了阅读的思维误区,因为,想要完成有效阅读,首先要脱离这几个思维误区。

然后,我们说到选书的重要性,以兴趣和问题为目的开始选书和读书。

再然后,我们说到核心阅读标记法,这是一个只要手上有书,就能用上的办法。

最后,我们聊到怎么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做读书笔记,以及将知识内化的关键,重读。

这几个部分都是本书作者亲身实践,证实有效的读书方法,是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干货技巧。

讲到这,你会发现真正做到有效读书,的确是一门学问,所以想要彻底内化这门学问,就要经过更多的练习了。

读书生活可以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写读书笔记可以改变读书方法,而读书方法的改变又会带来思考方式的转变。平凡的改变将会改变平凡,只要持之以恒地阅读,总会有丰收的一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8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