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简答
(·山东济南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格桑花属菊科植物,多为8片花瓣,中间是淡黄色花蕊。这块格桑花,一株株密密麻麻连成片。格桑花枝杆高一米左右,枝杆上下开满鲜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五彩缤纷,争奇斗艳。
第一次见到这么漂亮的花,我被格桑花的美丽惊呆了。美丽的格桑花,①如天边的彩虹映红了山岗,②似下凡的仙女靓丽了江岸。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格桑花为刚毅的雪山描绘出五彩柔美,增添了勃勃生机。
我喜欢格桑花,也喜欢格桑花的故事。西藏历史悠久,丈化发达,格桑花演绎出许多美丽的传说。
关于格桑花的来源,有许多种传说。一说,元代时蒙古人把北方的格桑花种子带入西藏,在寺庙和家庭种植。人们把这种美丽的花叫格桑花,意为盛世之花。
另有一种传说是,很久以前,西藏地区暴发了一场严重的瘟疫。幸好一位远方的高僧云游至此,以高起的医术,夜以继日,战胜了瘟神,人们称他“格桑活佛”他圆寂后,人们把美丽的花称为格桑花,表达缅怀之情。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东坡咏赞钱塘潮的千古名句。
B.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两个世界之最。
2.请简要分析划横线①处比喻的相似性和②处比喻的新奇性。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枝杆上下开满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鲜花。”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省烟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翠湖是一片湖,同时也是一条路。从喧嚣扰攘的闹市和刻板枯燥的机关里,匆匆忙忙地走过来,一进了翠湖,即刻就会觉得浑身轻松下来;生活的重压、柴米油盐的忙碌以及工作中的委屈烦恼,就会冲淡一些。翠湖每天每日,给了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因此,()。
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湖的周围和湖中都有堤,堤边密密地栽着树。树都很高大,主要的是垂柳。秋尽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树好像到了冬天也还是绿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一样。湖水极清,常年盈满,我在昆明七年,没有见过翠湖干得见了底。翠湖不种荷花,但是有许多水浮莲。肥厚碧绿的猪耳状的叶子,开着一望无际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热闹。我是在翠湖才认识这种水生植物的。湖中多红鱼,很大,都有一尺多长。这些鱼整天只是安安静静的,悠然地浮沉游动着。有时夜晚从湖中大路上过,会忽然拨刺一声,从湖心跃起一条极大的大鱼,吓你一跳。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
4.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充满感激
B.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满怀期待
C.外来的游子,甚至昆明人,都对翠湖满怀期待
D.昆明人,甚至外来的游子,都对翠湖充满感激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湖水、柳树、水浮莲、鱼,共同组成一个‘翠’的印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潍坊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曾有一个时期,新上市的慢锅成为主妇的新宠。把要煮的东西一股脑儿地丢进去,不管三七二十一,煮它一个天翻地覆,完完全全不用守候看火,非常省事。对职场女性来说,慢锅当然是时代的恩赐:①上班之前,锅子里,肉是肉,菜是菜,“泾渭分明”,②下班回来,掀开锅盖,肉和菜,早已“你侬我侬”地融进汤里了。
我家孩子百喝不厌的是鱼翅瓜熬汤。鱼翅瓜,看起来活脱脱就像是冬瓜的雏形,然让人()的是,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我常用老母鸡、干贝、红枣、枸杞、墨鱼干和鱼翅瓜同煮。熬好的汤,那种鲜味啊,会化成千万只馋虫,直往你心里钻!③
女儿负笈英伦之后,对鱼翅瓜汤()。有一回,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她竞然拨来长途电话,苦苦()我给她寄一钵好汤,我回应着:“好,好,明天就用快邮寄出。④”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孩子的成长岁月。孩子长大后,离家万里,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央求浸润B.叹为观止魂牵梦紫哀求浸透
C.喷喷称奇魂牵梦萦央求浸润D.啧啧称奇如痴如醉哀求浸透
8.文段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B.②C.③D.④
9.文中画波浪线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滨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站在山谷的边缘,看到山谷不深,虽有裸露的岩石,但没有悬崖峭壁奇石异峰,(甲)也没有雪浪翻卷飞瀑轰鸣。从谷底到谷顶,从眼前向纵深,绿是山谷的主旋律。那浓浓的绿、淡淡的绿,是树,是草,是野花的茎和叶。它们高低起伏,随着山谷而绵延。绿色的中间开着许多异样的花,有白色的老鸦瓣、照山白、(乙)红色或紫色的马兰花、益母草、锦地罗……这些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散落在山谷里,阳光一照,仿佛①__________;微风一吹,又像②__________。
我陶醉于山谷里,欣赏着这里的每一朵花。
当走到山谷的底部,谷底的涓涓细流淙淙作响,浸湿了我的鞋子,我竟全然不知——(丙)我被小溪边上的一棵蒲公英吸引住了。它开了许多金黄色的花,绿油油的叶子,直挺挺的花茎,坚韧而苍劲。它的根像藤蔓深埋在小溪边的岩缝里。它那张开的小花瓣微微颤动,好像在和我说话:(丁)欢迎你,老朋友!
10.文中划线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D.丁
11.结合语境,将文中①②两处比喻句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5字。
1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树、草、野花的茎和叶都是绿色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枣庄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在发生,出渣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着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泪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来拜孔子。其实,秦嬴政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节选自贾平凹《进山东》)
13.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C.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
D.经过“三个代表”教育,村委会的面貌大大改观。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演绎弥散日行千里祈求
B.演义弥漫千里迢迢祈求
C.演绎弥散千里迢迢期求
D.演义弥漫日行千里期求
15.请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的修辞效果。
(·山东济宁市·高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几千年的中国,风尘仆仆地走来,在杭嘉湖平原一处小桥流水人家美美地歇了一宿,留下一段美丽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乌镇——一个牵动全世界鼠标的互联网小镇。
乌镇备东南之形胜,具吴越之风韵,依水建街,傍水设市;西栅大街随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临河阁楼,户户有汲水晓窗。鸟瞰乌镇,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
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_①__。乌镇的桥始建于南宋,今天已有70多座。单孔桥、三孔桥、石拱桥,造型不一,各成风景。或庄严持重,结结实实,披一身斑驳的绿苔;或纵身跃然,寥寥几笔,如国画里一勾灵巧的飞白;或朴素平坦,简简单单,像老农民的汗巾,随意搁在河腰上。
倚桥顾盼,凭栏张望,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②_,断桥、鹊桥、廊桥……桥乡乌镇该是有故事的地方。桃红李白青石条,斜风细雨青石桥,乌镇是青色的雨巷里行走的江南女子,着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撑一柄青伞,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把个袅袅娜娜留在空空蒙蒙的画里。
1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天气预报说将来几天气温会降到零下十多度,同学们要多穿些衣服,多喝开水——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本。
C.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
D.尼山圣境儒家思想传千古,梁山水泊英雄豪气干云天,大运河上帆影点点通南北,微山湖畔琵琶声声映夕阳————济宁人杰地灵。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鸟瞰乌镇,房屋多样稠密,老街起伏曲折,让人感到紧凑而生动,像茂密的藤萝自然的舒卷”,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山东泰安市·高三期末)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河小镇是一个让人吃惊的地方,它是本省最大的莲花种植地,在小巷里走,在田野上(),都会在转折处看到一田田又大又美的莲花。那些经过细心栽培的莲花竟似天然生成,在大地的好风好景里毫无愧色,夏日里格外有一种欣悦的气息。
我去的时候正好是莲子收成的季节,种莲的人家都忙碌起来了,大人小孩全到莲田里去采莲子,对于我们这些只看过莲花美姿就叹息的人,永远也不知道种莲的人家是用怎样的辛苦在()一池莲,使它开花结实。
莲花其实就是荷花,在还没有开花前叫“荷”,开花结果后就叫“莲”。我总觉得两种名称有不同的意义:荷花是()观赏的,是诗人和艺术家的朋友;莲花带了一点生活的(),是种莲人生活的依靠。想起多年来我对莲花的无知,只喜欢在远远的高处看莲、想莲;却从来没有走进真正的莲花世界,看莲田背后生活的悲欢,不禁感到愧疚。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莲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闲逛维护宜于辛酸
B.信步维护易于辛酸
C.信步维持宜于心酸
D.闲逛维持易于心酸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多数人不知道一朵莲蓬里的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也不知道夏日里冰冻的蓬子汤是农民多久的辛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德州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秋天来了,记忆就轻轻提示道∶凄凄切切的秋虫又要响起来了。可是一点影响也没有,邻舍儿啼人闹弦歌杂作的深夜,街上轮震石响邪许并起的清晨,无论你靠着枕头听,凭着窗沿听,甚至贴着墙角听,总听不到一丝秋虫的声息。并不是被那些欢乐的劳困的宏大的清亮的声音______了,以致听不出来,乃是这里根本没有秋虫。啊,不容留秋虫的地方!
若是在鄙野的乡间,这时候满耳都是虫声了。白天与夜间一样地安闲;一切人物或动或静,都有自得之趣;嫩暖的阳光覆盖在场上,清淡的云影覆盖在场上。到夜呢,明耀的星月和轻微的凉风看守着整夜,在这境界这时间里,(①)。它们高低宏细∶作歇,仿佛经过乐师的精心训练,所以这样地无可批评,______。其实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
虽然这些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但是这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绝好的自然诗篇,不独是旁人最欢喜吟味的,就是当境者也感受一种______的味道。
假若这味道是甜美的,我们固然含着笑来体味它;若是酸苦的,(②)∶这总比_____胜过百倍。所以虫声终于是足系恋念的东西。可是没有,绝对没有!井底似的庭院,铅色的水门汀地,秋虫早已避去惟恐不速了。
2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得意洋洋黯然神伤冷漠无情
B.湮没得意洋洋心有戚戚冷漠无情
C.淹没踌躇满志心有戚戚淡漠无味
D.湮没踌躇满志黯然神伤淡漠无味
23.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表达的意思只不过是“没有秋虫”,但原文的表达很有艺术的感染力,原因是什么?
(·山东菏泽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朔风在树枝上吹着冰冷的口哨,大雪给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屋内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①,雪水流到房檐便快速冻结成根根晶莹剔透的冰溜子。
雪封大地,农民说它是一地白面,孩子说它是一地白糖,青年人说它是圣洁爱情,美术家说它是天然绝美的水彩画,作家说它是无与伦比的壮丽诗篇……
皑皑白雪平滑如镜。狐狸留下一串串珍珠链似的圆溜溜的脚印;野兔留下姑娘衣服花边似的一圈圈梅花形趾印;还有大概是鼠类行走留下的点状印迹,活像落墨白纸上的一行行省略号。
大雪,对飞禽走兽来说也许是一道绞索:飞禽难以见到压在雪下的食物,走兽在雪地上留下被追捕的线索。
东北风在树林中奔跑,将零乱的枯草蹚倒,将零落的败叶卷上天空,唯有树木经年地挺立着,它走不了,躲不开,它脚踏实地,②,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默默承受着雨雪风霜、冷热寒凉,逼迫自己适应,在适应中增强抵御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
25.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且正确的一项是()
A.参加国庆献礼的影片:《风暴》《青春之歌》等,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
B.晴空万里,阳光普照,微风和煦,空气清新:真是难得的好天气啊!
C.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一种是听别人说的。
D.银装素裹:指冬天雪后一切景物都被银白色包裹的场景或美丽景色。
26.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狐狸、野兔、鼠类留下一行行圆溜溜、梅花状、点状的脚印。”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作家来说,古典诗词是迟早要回溯、迟早要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打出来的历史存在;①,古典诗词却是悄然涵养一生、“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场。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并不只是为了寻章摘句、舞文弄墨,很多时候是在借诗词出入经史、概括情事、教化人伦。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②。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需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
诗是“采风”的产物,口耳相传的诗词曾经让大地上歌声如风,温润徐徐,而今,这风却被现实推到了远山青黛的那一侧,越来越远,我们正在失落那种生活在“无意的浸淫里”的日子。在诗教陶冶之中,是现实向诗意看齐,是人在模仿诗而不是相反。阅读古典诗词吧,出经入史,你会将自己投射到一个更大的世界里,从而能更开阔地看待历史,也能更历史地看待世界。
28.下列各句中用的破折号和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朱自清《荷塘月色》)
B.“可怜的妈妈,”箍桶匠说,“你不知道我多爱你。——还有你,我的儿!”(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C.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的时间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D.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曹禺《雷雨》)
2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现实把这风推到越来越远的地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山东青岛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楼的那位阿姨,正在楼下空地上翻土锄地,想必是要开垦出一块菜地来。“阿姨,这花不要了吗(a)我拾起鸡冠花问正在干活的阿姨。
“不要了(b)阿姨热情地回答我(c)留着也没用,还占地儿,我在这栽点蔬菜,你烧菜要是少根葱缺头蒜就下来摘呀。”我一边道谢,一边暗暗地惋惜(d)多美的花呀!怎么就成了无用的呢?
一位作家说过: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一枝花、一场雨、一次远行,都是诗意的生活。可在每日的忙忙碌碌中,我们认为它们无用,而这些看似无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曲,恰是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给沉闷的生活送来清风花香。
物质的富足可以让你的脚步抵达想去的地方,精神的追求更能让心灵的水泽花香萦绕。偶尔停下脚步,将一些时间花在看似无用的小欢喜上,其实是毫不可惜的。赏花、读书、喝茶、听曲,是夹缝里的阳光,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诗意和点缀。
翻身下床,打开书柜,抽出一本旧书,弹去微尘,认真地翻阅起来。从今天起,给自己的生活留一点空间,哪怕每天只有10分钟的时间,留给文学,留给音乐,留给茶艺,留给舞蹈,留给手工,留给梦想。毕竟生活里,我们需要蔬菜,也需要鲜花。
31.文中括号处的标点符号,填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A.AB.BC.CD.D
3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3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留给文学、音乐、茶艺、舞蹈、手工、梦想。”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青岛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在平静的()的海面上,月光辟开了一款狭长的明亮的云汀,闪闪地颤动着,银鳞一般。远处灯塔上的红光()在黑暗的空间,像是一颗红玉。它和那海面的银光在我们面前揭开了海的神秘,——那不是狂暴的不测的可怕的神秘,而是幽静的和平的愉悦的神秘。我们的脚下仿佛轻松起来,平静地,宽廓地,带着欣幸与希望,走上了那银光的路,朝向红玉的琼台走了去。
海在我们脚下()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又像是甜美的蜜糖;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
不晓得过了多少时候,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它恼怒似的激起波浪的兴奋,渐渐向我们脚下的岩石掀过来,发出汩汩的声音,像是谁在海底吐着气,海面的银光跟着晃动起来,银龙样的。接着我们脚下的岩石上就像铃子、铙钹、钟鼓在奏鸣着,声音()。
3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黯淡挂呻吟震耳欲聋
B.深黯镶呻吟振聋发聩
C.深黯镶沉吟震耳欲聋
D.黯淡挂沉吟振聋发聩
35.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3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像微风低低地吹过琴弦;像落花轻轻地飘在水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威海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当一个热点事件发生,就会有许多的文字趁热跟进,人们把这称为“热点写作”。对于这种行为,有种最常见的指责是,(),博人眼球。
这种指责很容易驳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告诉人们,正义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其结果也往往合乎()。一种正当的技艺不仅有其独特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好处。正如医生要追求医术高明、妙手回春,而这种追求同时也会带来良好的声誉与可观的收入,这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如果医生只是追名逐利,为了名利可以放弃医疗职业本身的追求,那么医生也就不再是医生,他放弃了医术这种特定的技艺。写作也是一种技艺,它既有技艺本身的追求,也能带来附随的名利。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名利,那么写作也就不再是写作。人们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而通常的情况是为了好事去努力,①(15字以内)。但如果“只为前程,无所谓好事”,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
因此,②(10字以内),没有什么不道德,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而非自然结果,不能为了名声而去写作,()不仅不道德,也使得写作不再成为一种独特的技艺。
3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欺世盗名要求因为B.欺世盗名欲求否则
C.沽名钓誉欲求否则D.沽名钓誉要求因为
3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也许因为这一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几乎所有小说都可纳入“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宏大母题中。
C.他在柜台里售货时,眼、耳、口、手、脚、脑这六部“机器”同时开动。
D.通完电话不久,朋友就来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
39.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山东日照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车过戈壁滩,()。同行的朋友告诉我,那叫梭梭,是一种生命力极强、能抵抗严寒酷暑的植物,是沙漠的守护神。从此,我记住了你美丽的名字——梭梭,记住了那一抹生命的绿!
与你再相见是在援疆工作队组织的一次义务植树活动。我小心翼翼地解开一捆树苗,散开在手中的是一根根纤细的浅黄的甚至是干枯的枝条,我诧异,这是什么树啊?这样的枯枝也能成活吗?那么单薄的躯干,根须都埋在干涸的沙石中,只露出一个弱不禁风的身子,就像一个病怏怏的孩子。放眼一望,那弱小的星星点点的身影散落在这苍茫辽阔的莽原上,显得格外的形单影只,让人觉得是多么不堪一击!她用什么去与这恶劣的环境抗争呀?与我一起劳动的上官警官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两年,两年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片绿洲。梭梭,是沙漠中的守护神!”
梭梭?这就是梭梭!是我曾在车上匆匆一瞥却牢牢印在心中的那一抹生命的绿!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刺到了一样,望着手中的那一枝枝枯黄,我再一次深深地体会到了“敬畏生命”这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我蹲下身子,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把一株浸润着爱与希望的幼苗小心翼翼地放入沙坑之中,然后捧起一把一把的土石,一点一点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
4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我的眼帘就这样惊喜地跃入一抹翠绿
B.当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时,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
C.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我的眼睛正要被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逼到疲倦
D.当一抹翠绿就这样惊喜地跃入我的眼帘时,这亘古不变的单调、荒凉正要把我的眼睛逼到疲倦
41.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画横线的句子。
4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然后捧起土石,把她的根须深埋进大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山东临沂市·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绕过灯火通明的教学楼,转入一条石子铺就的林间小道。月华如水,一阵风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我忍不住叫出了声:“好香啊!”师姐停住脚步说:“这一片全是桂花树。”原来,是桂花树在月下静静开着花。虽然于我而言,金华是一座陌生的城市,但在这样的月色下,这样的晚风里,静静地站在桂花树下,我初来乍到的孤独感似乎渐渐消散了。
校园草木茂盛。春天,楼前的那架紫藤花开得密密麻麻,我和同桌在紫藤花下看书、谈笑,花瓣拂着我们的头发和脸颊,香气弥漫在我们身旁。紫藤花飘落的时候,蝴蝶兰开了,蓝幽幽的花开在我们的脚下,成片成片的。接着,所有的玫瑰像约好了似的,在校园的各处和你捉迷藏——去食堂的路上,去电影院的路上,去操场的路上,一不小心就会发现它们的倩影。
4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侍萍停。)你——你贵姓?
B.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C.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D.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问题,逗逗乐,画画画,唱唱歌,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
4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45.如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置于()处好不好?为什么?
参考答案
1.D
2.①格桑花色彩多样,与彩虹颜色的多样相似;格桑花开满了山岗,与彩虹照耀下的山岗同样美丽,二者具有相似性。②通常情况下是把人比喻为花来形容人的漂亮,此处把格桑花比喻为下凡的仙女,比喻新奇,富有特色。
3.①原句采用倒装句,定语后置,把修饰成分单独成句,强调格桑花的各种颜色。②原句把各种颜色单独成句,与后文“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格桑花的美。③原句颜色后面是省略号,表示颜色未列举尽,表现格桑花颜色众多,改句只是三种颜色。
1.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格桑活佛”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A.引号的作用是引用。
B.引号的作用是重点强调。
C.引号的作用是讽刺。
D.引号的作用是特定称谓。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句子“美丽的格桑花,如天边的彩虹映红了山岗”中,把“格桑花”比喻成“天边的彩虹”,格桑花色彩多样,与彩虹颜色的多样相似;格桑花开满了山岗,与彩虹照耀下的山岗同样美丽,二者具有相似性。
句子“似下凡的仙女靓丽了江岸”中,把“格桑花”比喻成“下凡的仙女”,通常情况下是把人比喻为花来形容人的漂亮,此处把格桑花比喻为下凡的仙女,比喻新奇,富有特色。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枝杆上下开满鲜花,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采用倒装句,“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作为“鲜花”的定语,定语后置,并且把修饰成分“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单独成句,强调格桑花的各种颜色: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
②原句把各种颜色“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单独成句,与后文“五彩缤纷,争奇斗艳”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格桑花的美。
③原句“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颜色后面是省略号,表示颜色未列举尽,表现格桑花颜色众多,改句“红色的、粉色的、黄色的鲜花”只是三种颜色。
4.D
5.①把雨季中的柳树比作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柳树的绿与翡翠的绿在颜色上相似;③雨季中的柳树湿润欲滴与翡翠的温润欲滴之情态相似。
6.(答案示例)①从表达的效果来看:原文的“粉紫色”“红”是为了衬托“湖水”“柳树”的翠绿,进而突出翠湖的“翠”;去掉后失去了色彩的强烈对比,表达效果不明显。②从强调的重点来看:改句的重点在于“印象”;原句强调翠湖的“翠”,与前文“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形成呼应,符合原文意思。③从表达的语气来看:用改句收束文段,语气平淡;原句把“翠”字放在最后,戛然而止,干脆利落,语气得以强化。
4.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甚至”表递进关系,按照正常语序应当先说“昆明人”,再说“外来的游子”,排除AC;前面说“翠湖每天每日,给了人们多少浮世的安慰和精神的疗养啊”,那么住在这里的人应当对翠湖充满“感激”,而不是“期待”,排除B。
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线句是“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树真是绿得好像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一样”,这句话运用比喻,本体是雨季中的柳树,喻体是要滴下水来的翡翠;二者的相似点有颜色都是绿色;还有雨中的树木叶子被雨水浸润,给人润泽光亮感,而绿的要滴下水来分翡翠也同样有润泽感,光泽温润。
6.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原句是“湖水、柳树、粉紫色的水浮莲、红鱼,共同组成一个印象:翠”,改句是“湖水、柳树、水浮莲、鱼,共同组成一个‘翠’的印象”。首先,原文有两个颜色词修饰水浮莲和鱼,就是“紫红色”和“红”这两个词,因为此句重点在强调“翠”,因而有这两个颜色词会烘托出“翠”的颜色,使之更加鲜明,而改句就缺少这种鲜明;其次,改句最后落到“印象”这个词上,而改句强调的是“翠”,前文有“翠湖这个名字起得好”之类的句子,因而原句与这个文段表达的内容更协调;最后,从句子所在位置来看,这是文段的结尾句,改句表达较平淡,而原句仅用一个“翠”字收尾,干脆利落,给人余音袅袅之感,留给读者回味的余地,效果更好。
7.C
8.B
9.①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如同”上,强调“浓香”像什么;原句重心在“牵动”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②语意轻重不同:改句用“细长、柔韧”形容线,不如原句词语叠用更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③语意连贯不同: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原句陈述主体“浓香”与上文一致,语意贯通。④适应语境不同: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
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啧啧称奇”,指咂着嘴称赞它的奇妙。从语境“这瓜在汤里煮熟后,用汤匙压它,它竟散成千丝万缕的细条状,像极了鱼翅,既好看又清口”看,侧重强调奇妙,用“啧啧称奇”,排除AB。
“如痴如醉”,多用于形容读文章、听音乐时忘我的精神状态。“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从语境看,侧重强调女儿对鱼翅瓜汤对的思念,用“魂牵梦萦”,排除D。
“央求”,恳求;“哀求”,苦苦请求。语境中已有“苦苦”一次,不宜用“哀求”,“央求”更符合语境。
“浸润”,滋润;“浸透”,饱含。“浸润”更符合“汤的味道”的语境。
故选C。
8.
B.“上班之前”与“下班回来”内容上形成对比,是两个分句,所以逗号应改为分号。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
汤的浓香,如同一根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线,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
“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的是汤的浓香,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
①两句语意重心不同:改句重心在“那浓香如同一根细长、柔韧的线”上,强调“浓香”像一根细长、柔韧的线;原句重心在“一生一世牵动着游子的心”上,强调“浓香”的作用,更符合原文表意逻辑,“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②语意轻重不同:原句用“细细长长、柔柔韧韧”的叠词形容线,突出了线的形象特征并且强调了细长、柔韧的特点,富于艺术魅力。改后“细长、柔韧的线”显得平淡。
③语意连贯不同:原句陈述主体是“浓香”与上文“汤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我以汤的味道去()孩子的成长岁月”一致,语意贯通,衔接紧密。改句变换陈述对象,语意不连贯。
④适应语境不同:作为文段的结尾,原句“汤的浓香牵动游子的心”的语句结构,宜于收束文段,是文章主旨得到升华。改句用于结尾,似乎话未说完。
10.B
11.①千万颗星星在眼前灼灼闪耀②千万张稚嫩的小脸儿在向我微笑
12.①原句强调了树、草、野花的茎和叶呈现出的不同绿色,体现了“绿”的层次性;②原句“浓浓”“淡淡”等叠词的使用,生动地表现了绿的特点,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③原句使用短句,语言活泼,节奏灵活,与原文风格一致;④原句使用排比的手法,结构整齐,增强语势,突出了“绿是山谷的主旋律”;⑤原句承接上文“绿是山谷的主旋律”,与上文叙述对象一致。
10.
处,“白色的老鸦瓣、照山白”与“红色或紫色的马兰花、益母草、锦地罗”分属两个句子,应把顿号改为逗号。
1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兼查比喻的修辞手法。
题干要求补写“这些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散落在山谷里,阳光一照,仿佛①”与“微风一吹,又像②”两处,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作答本题,首先要分析这两个句子的内容,然后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分别补写。
①处,“这些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主体描述对象是“花”,特点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散落在山谷里”“阳光一照”,根据比喻的相似性,可拟写“千万颗星星在眼前灼灼闪耀”之类的句子。
②处,主体描述对象仍然是“花”,条件是“微风一吹”,此处的限制不多,只要是符合“花”的特征,并且具有相似性即可,比如可拟写“千万张稚嫩的小脸儿在向我微笑”,把“花”比作“微笑的小脸”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表达的效果上看,原句把茎和叶呈现出的不同绿色单列,“浓浓的绿”“淡淡的绿”,体现了“绿”的层次性。
从词语的选择上看,“浓浓”“浓浓”,运用叠词,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绿的特点,而且读起来富有韵律感,朗朗上口。
从句式特点上看,原句采用的都是短句,节奏更加明快,形式更加灵活,与文段的整体风格一致。
从修辞手法上看,原句“是树,是草,是野花的茎和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结构整齐,增强语势,突出了“绿是山谷的主旋律”;改句则运用平实无奇的陈述句,表达效果苍白,无美感。
从表述的对象上看,原句紧承上文“绿是山谷的主旋律”,话题一致;改句则变成了“树、草、野花的茎和叶”,显得突兀。
13.C
14.B
15.反复的修辞强调了山东土地的富庶和人民的修养;借代的修辞,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历史感和空间感表,古今纵横,使语言更有张力,表达了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敬畏之情;比喻的修辞生动的呈现了“我”这个来自陕西的汉子粗犷豪放的形象特点。
13.
文中“逝者如斯夫”引号作用是引用。
A.“人”引号的作用是特殊含义。
B.“礼尚往来”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
C.“过人头”加引号,表示引用。
D.“三个代表”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14.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演绎:铺陈,发挥;展现,表现。演义:敷陈义理而加以引申。此处和“春秋战国的风云”应选用“演义”。
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弥漫,烟尘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此处指声音充满空间,应选用“弥漫”。
日行千里,意思是一天能走一千里。形容速度惊人。千里迢迢,意思是形容路途遥远。语境强调远道而来,应选用“千里迢迢”。
祈求,拼音是指恳切地希望得到。期求,指希望;企求。对应前文“在泰山上祀天”和“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此处用“祈求”。
15.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修辞效果的能力。
“果然”运用两次,为反复,强调山东这块土地物质丰饶,人民知书达理;鲁国代指山东,秦人代指来自陕西的自己,这样把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时代结合起来,语言更富有内涵,耐人寻味;把自己比喻为“虎狼”,既指古来秦地民风彪悍,又表明自己的性格和民风一致,粗犷豪放,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16.C
17.①原文连用四个叠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房屋样式和数量的繁多以及老街的曲折起伏;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音韵美。②原文中的比喻句增一“做”字,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乌镇房屋、老街“紧凑而生动”的特点。③原文中“满眼”与前面的“鸟瞰”相照应,语意更连贯,而且传达出赞叹之情。④原文描写细致,富有文学色彩,与上下文的文风更一致。
18.①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②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
16.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标点符号的能力。
例句破折号作用解释说明。
A.破折号作用停顿。
B.破折号作用另换一个话题,转折。
C.破折号作用解释说明。
D.破折号作用总结。
17.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原文连用四个叠词,“林林总总、挤挤密密”“高高低低、曲曲折折”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房屋样式和数量的繁多以及老街的曲折起伏;四个叠词句子又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原文中的比喻句“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增一“做”字,化静为动,传神地写出了乌镇房屋、老街“紧凑而生动”的特点。
原文中因为“鸟瞰”,所以才能“满眼”,这样的话“满眼”与前面的“鸟瞰”相照应,语意更连贯,而且传达出赞叹之情。
原文描写细致,“房屋林林总总、挤挤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满眼是紧凑与生动”,还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句,“像茂密的藤萝做自然的舒卷”,富有文学色彩,与上下文的文风更一致。
18.
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桥是乌镇的书签,乌镇是桥的故乡”“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可知填入的主题史“桥”,内容是不一样,即“乌镇没有两座一样的桥”;第二处根据“一秒钟的邂逅,一百年的守候”“断桥、鹊桥、廊桥……”,白娘子和许仙的“断桥”,牛郎织女的“鹊桥”,这些都和爱情有关,即“中国的爱情多与桥有关”。注意字数限制。
19.A
20.①“毫无愧色”“欣悦”都是用来描写人的情态和心理的词,这里用以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以人的情感;②突出强调莲花在尽情绽放之后的自信、坦荡与欢愉,与上文的莲花“又大又美”的外在美相呼应。
21.①原句连用两个反问,语气强烈;②使用数量词,在对比中强调农民的收获来自于他们更多的付出。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闲逛,无目地的闲荡;信步,随意行走。语境为由小巷到田野,含无目的性,选用“闲逛”;
维护,维以护之,免受外害;维持,保持使继续存在。语境为种莲的人家侍弄一池莲,选用“维护”;
宜于,适合于某一方面;易于,指可能性很大,容易。修饰“观赏”应选用“宜于”;
辛酸,指辣味和酸味,比喻痛苦悲伤,心酸,内心悲痛。语境为“生活”,应选用“辛酸”。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修辞手法的能力。
“毫无愧色”,一点都没有感到惭愧;“欣悦”,欣喜,欢悦;这两个词都是用来描写人的情态和心理的,这里用以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以人的情感;突出强调莲花生命状态的自由与从容,没有负累,心无挂碍,绽放的自信、坦荡、欢愉,与上文的莲花“又大又美”的外在美相呼应,展现了别样的生命之美。
2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谁知道一朵莲蓬里的三十个莲子,是多少血汗的灌溉?谁知道夏日里一碗冰冻的是农民多久的辛劳?”这是两个反问句,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加深读者印象:美好的莲子来自农民辛勤的汗水浇灌;“三十个”与“多少血汗”,对照,“一碗莲子汤”与“多久的辛劳”对照,在对比中强调农民的收获来自于他们更多的付出,表达对农民劳作的赞美。
22.C
23.①最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②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
24.①运用反复修辞,强调了城市没有虫声,这样的地方没有任何秋的味道;②运用比喻,点出城市独特的地方特点,庭院如井底,水泥地是铅色的,不是绿色,不适合秋虫生长;③运用拟人手法,写秋虫迅速逃避了这没有任何生气的地方。
22.
淹没: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浸没,消失。湮没:清除,化为乌有。这里强调的是秋虫的声音被一些宏大的声音覆盖了,用“淹没”恰当。
得意洋洋: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此处形容乡间的虫声的美妙,它们众妙毕集,各抒灵趣,这是对虫声的正面赞美,如用“得意洋洋”就有点贬义色彩了,因此此处使用“踌躇满志”。
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心有戚戚:戚戚,感动、触动的样子,指心中产生了共鸣;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说心里面很有感触。这里描写虫声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什么人听了都会有所感触的,因此从意思上来看要选用“心有戚戚”,因为“黯然神伤”只强调了沮丧。
冷漠无情: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无心去关心,情感淡漠,缺乏同情心。淡漠无味:这个词不是一个成语,只能从字面义上来理解,指没有味道,清淡无味,与“淡而无味”的意思差不多。前面内容强调的是甜美或酸苦的味道,用“淡漠无味”更贴切,因为“冷漠无情”与味道无关。
23.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第①处后面的内容来分析,“它们高低宏细”“它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用比喻的手法来写的秋虫的叫声,而它们的声音有高低宏细之分,这不像极了音乐会上的合奏吗?在作者看来,在鄙野的乡间能听到这样的声音那是最让人感动的,因此①处可填入“最感动心情的就是秋虫的合奏”这样的句子。第②处相对简单些,“甜美”与“酸苦”对应,第②处就与“含着笑来体味它”结构相近,不管是“甜美”还是“酸苦”,都需要人来品尝,“甜美”是含着笑来体味的,那么“酸苦”就只能皱起眉头了,因此要填入的句子可以是“我们也要皱着眉头来辨尝它”。
2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比较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首先它用了“可是没有,绝对没有!”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城市没有虫声,没有秋的味道。再看“井底似的庭院”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城市的地方特点展现出来,让人感觉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无法让属于乡间的小虫立足,而颜色词语“铅色”的使用也更是给读者增添了一个想象的镜头,“绿色”才是秋虫生长的颜色,铅色不适合它。最后一句则用了拟人的修辞,“避去惟恐不速”的意思是恐怕躲得太慢,让人觉得秋虫都不愿在这里停留,从而突出了这个没有任何生气的地方。所以表达的意思虽是“没有秋虫”,但原文中句子却很有艺术的感染力。
25.C
26.①将先前降落房顶的雪花融化②将根须深深扎进大地
27.①原句对不同动物脚印的描写单独成句,更能突出不同脚印各自的特点;②原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狐狸、野兔、大概是鼠类的脚印分别比作一串串珍珠链、一圈圈花边、一行行省略号,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不同脚印的形状。
2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原文冒号是表示提示下文。
A.表提示下文,但冒号的范围只到“《风暴》《青春之歌》等”,不包含“也将在各大城市放映”,故这里冒号使用错误。
B.表示总结上文。
C.表提示下文。
D.表示对词语的解释。
26.
第一空根据前文“乡村房顶戴上洁白的雪帽,散发出的暖气和炊烟”和后文“雪水流到房檐”可推断出,“雪帽”被暖气给融化成了“雪水”,可概括为“把房顶的雪花融化”,所以此处填写“将先前降落房顶的雪花融化”。
第二空,根据陈述对象“树木”的特点和后文“从大地母亲那里汲取着力量”可分析出,树木是通过扎根大地,从大地那里汲取力量的,故可写“将根须深深扎进大地”。
27.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文句子分别用一个句子来写狐狸、野兔、鼠类留下的脚印,更突出其脚印不同的特点;原文用“一串串珍珠链似”“姑娘衣服花边似”“活像落墨白纸上的一行行省略号”等句子分别比喻圆溜溜、梅花形、点状的脚印,运用比喻手法,把动物脚印的形状描摹得更生动形象,富有生趣。改句把它们浓缩成一个短句来表达,平淡而失去了这种趣味。
28.A
29.①原句以“这风”为陈述对象,语义上承接了上文的“歌声如风”,衔接更紧密。
②原文用“远山青黛的那一侧”,更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更加符合原文诗意的语言风格。
③“越来越远”单独成句,更突出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
30.①对普通人来说②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28.
文中“文化场”之后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A.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B.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停顿;
C.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折;
D.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换。
29.
从表达的对象上看,原句“而今,这风……”中“这风”为陈述对象,语意上和上文的“大地上歌声如风”的表述对象一致,语脉连贯,衔接紧密。改句的陈述对象变成了“现实”,突兀,不和谐。
从表达的效果上看,语句中“远山青黛的那一侧”形象地写出现实中诗词与我们的距离,且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改句“越来越远的地方”则显得平实,无新意。
从句式上看,原句“越来越远”,运用单句,强调了诗词远离现实的现状。
3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根据上文“对于作家来说”以及句后的分号,可以推断横线处的表达方式应为“对……来说”;根据下文“人们读诗、谈诗、教孩子背诗……”“古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可以确定表述的主体是“普通人”。故此处可填写“对普通人来说”。
第②处,根据上文“典诗词已然内化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之中,就像是身处一个隐秘而顽固的文化场——多少人在游山玩水的时候,被残破斑驳的碑刻中一句清雅隽蔚的诗文击中,甚至唤起了对从未经历过的历史的回忆”分析可知,此处阐述的是人们对文化的一种感受,且下文有“要产生这种文化认同,其实仅需要人们用一种普遍的日常的亲切可感的阅读而已”的提示,故此处可填写“这就是文化的认同”。
31.B
32.①句中把“看似无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曲”比作“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草木、书曲送来清风花香和诗意享受,给人的心灵带来美好的体验,支撑、滋养人的灵魂,与让心灵平静的栖息地相似。
33.①原文运用反复的手法,重点强调“留给”,语句铿锵有力,语意更重。②原文中每个事物独立成句,构成排比句,节奏更加和谐,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1.
a处,说话内容末了问号应在引号内,排除A、D;b处,说话内容末了逗号应在引号内,c处,说话人姓名和提示语在说话内容之间,提示语后加逗号,排除C。
32.
扣住题干中“比喻具有相似性”,明确本体和喻体及其之间的相似点,本体是“看似无用的一草一木,一书一曲”,喻体是“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点。
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联系下文“给沉闷的生活送来清风花香”,一草一木,一书一曲给人沉闷的生活送来清风花香,得到诗意的享受,与“灵魂的栖息地、心灵的平静台”的作用相似,都令人灵魂安宁、心灵平静,享受美好,得到滋养。
33.
比较原名与改句不同表达效果时,可以从表现手法、句式特点、句意重点、语词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手法和句意重点角度,原文“留给文学,留给音乐,留给茶艺,留给舞蹈,留给手工,留给梦想”,六处“留给”反复运用,表明“留给”是句意重点,六个短句连用,语言表达简洁有力。
从句式和节奏角度,原文“留给文学,留给音乐,留给茶艺,留给舞蹈,留给手工,留给梦想”,将“文学”“音乐”“茶艺”“舞蹈”“手工”“梦想”六种事物独立成句,六个短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句,节奏明快和谐,语言表达生动形象。
34.C
35.通感。①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写海波荡漾的声音,以形写声,生动表现了大海声音的温柔。②用“甜美的蜜糖”形容海的声音,以味觉写听觉,表达了对海的声音的喜爱。
36.①原句将“低低地”和“轻轻地”独立,彰显大海声音之低之轻;②“拂过琴弦”的“拂”字更能表现出微风的轻柔,而“吹”表现不出这种轻柔之感;③将“低低地”和“轻轻地”相连放在前边,两词既修饰海“沉吟”的声音的,也修饰“微风拂过琴弦”和“落花飘在水上”,改句则只分别修饰后两者,作用相对狭窄。
34.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运用近义词的能力。
“黯淡”:阴沉;昏暗。比喻没有希望,不美好。“深黯”:黑暗。此处语境说的是夜晚的海面,应选“深黯”。
“挂”与“镶”:“挂”多为具体的有形事物,“镶”指的是嵌入。此处说的是“远处灯塔上的红光”,处在“黑暗的空间”的状态,应选“镶”。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此处指海的声音,结合“诗人一般”,应选“沉吟”。
“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此处指海水撞击岩石的声音,应选“震耳欲聋”。
35.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并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运用了通感修辞,“声音”指的是海波荡漾的声音,属于听觉,而“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用“朦胧”和“玫瑰”形象的表现“月光”和“晨雾”的状态和颜色,描绘其温柔与美丽,是视觉的描绘,句子打通了两种不同的感觉器官,把诉诸听觉的声音用视觉形态来表现,生动表现了大海声音的温柔。“又像是甜美的蜜糖”描绘的还是海波荡漾的声音,也是一种通感修辞,把听觉的感受用“蜜糖”这样表现味觉的词语来表达,蕴含了对海的声音的喜爱之情。
36.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从句子的形式看,原句多用短句,“低低地”和“轻轻地”独立成句,有强调语意的作用,同时化短句式,显得灵活多变,增强了节奏感和音韵美;改句句式比较死板。
从语意表达看,原句“低低地”和“轻轻地”,这是两个修饰语,独立出来后,与后面的句子的修饰关系就显得灵活多样,句意也就有了多种理解的可能;改句把它们放入句子,限定了修饰关系,句意死板。
从炼字角度看,原句“拂”字现出微风的轻柔,更形象而生动,改句“吹”字的表现力一般。
37.C
38.A
39.①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②写作带来名声
37.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欺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沽名钓誉:使用各种不正当手段以谋取好的名声和荣誉。“趁热跟进”是手段,应选“沽名钓誉”
第二空,要求:1.提出具体愿望或条件,希望得到满足或实现;2.所提出的具体愿望或条件。欲求:欲望,要求,更侧重于精神的追求。依据“不仅本身值得追求”可知,这里所填内容应与之对应,与“身体”相对应的就该是“内心、精神”,应选“欲求”。
第三空,因为:表示原因或理由。否则:如果不这样。后文说的是“不这样”的危害,应选“否则”。
38.
第一段中引号与A项均为特定称谓。
B.表强调。
C.特殊含义。
D.直接引用。
39.
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文“而”表转折,所以所填内容应与“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对,再结合“也可能既无好事,又无前程”,这里可填:就有可能得到所附随的前程。
第二空,依据后文“但名声只是写作的附随结果”可知,这里是说“名声”与“写作”的关系,可填:写作带来名声。
40.B
41.运用比喻、拟人,把梭梭树苗人格化,比作病怏怏的孩子,生动地写出梭梭树苗纤弱的形态。
42.原文使用数量词,使动作描写更具体,更有画面感与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虔敬、期许等情感。
4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补写句子的能力。
根据括号后的文字“那叫梭梭”“从此,我记住了你美丽的名字——梭梭,记住了那一抹生命的绿”,可知空格处所填句子的主语必须是“一抹翠绿”。
而A项的主语是“眼帘”,C项的主语是“眼睛”,D项的主语是“单调、荒凉”,三项的主语都不是“一抹翠绿”。
41.
“就像一个病怏怏的孩子”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梭梭的单薄的枝条比作“病怏怏的孩子”,写出了梭梭树苗的纤细、浅黄、干枯的特点;“单薄的躯干”“只露出一个弱不禁风的身子”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梭梭人格化,把梭梭当作病怏怏的孩子来写,生动地刻画出梭梭树苗纤弱细嫩、似乎很难存活的形态。
4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比较改动前后的两个句子,可见改句较之原句,少了“一把一把”“一点一点”这两个词。原句使用数量词“一把一把”“一点一点”,首先对作者的动作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突出作者在“捧起土石”“把她的根须埋进大地”时的郑重和小心翼翼。其次,“一把一把”“一点一点”,也突出了“我”在面对梭梭时的珍视与虔诚,表达了作者对梭梭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的赞扬和叹服。而改后的句子中则没有这两个词,从而也无法凸显作者的深层情感。再次,用这两个数量词,使行文具象化的同时,也描绘了一个虔诚而满怀尊敬之情的作者蹲下身,满怀着对生命的敬畏,种下梭梭幼苗的动人场景,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而改后的句子则显得过于平淡,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43.D
44.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约好”“捉迷藏”将玫瑰拟人化,生动有趣地表现出玫瑰花在校园各处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
45.不好。句子在原位置表达的是“我”在闻到清香、听到师姐说清香来自桂花树后的恍然大悟,脉络清晰顺畅;改变位置后使师姐的话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文脉不够顺畅。
43.
本题考查辨析标点符号用法的能力。
D与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转移话题;
C.表示语意转折。
44.
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极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作答本题,首先指出修辞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画横线的句子“所有的玫瑰像约好了似的,在校园的各处和你捉迷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通过“约好”“捉迷藏”这两个词语,赋予玫瑰以人的情感,写出了玫瑰在校园随处可见,且玫瑰在作者的笔下像个调皮的少女,生动有趣。
45.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置于()处好不好,并说明原因。
作答本题,首先表明观点。然后从语境、句式、逻辑、语言风格、话题一致性等角度分析。
从话题的一致性来看,括号前表述的是“一阵风带来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表达的主体是“清香”,然后“我忍不住叫出了声:‘好香啊!’”,接着“师姐停住脚步说:‘这一片全是桂花树。’”“我”闻到清香发出感慨,到师姐说清香自桂花树结构清晰自然;画线的句子“原来,是桂花树在月下静静开着花”,如果调到括号处,前后表达的主体不一致,且使师姐的话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文脉不流畅。
(来源:整理相关资料。本号尊重原创,公益推荐,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