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竹文化引领高品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位于西三环北路东侧,一校两址,环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之间,文化氛围浓郁,又与文化底蕴深厚的紫竹院公园隔河相望,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资源优势。基于此,学校结合自身重文化传承的特点,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提出以“竹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思路,开展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创设高品质活动,建成独具特色且符合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需要的学校“竹文化”,持续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紫竹院生态课堂学习“竹”知识徽州竹海研学体验竹雕文化魅力“竹竿”舞出健康与特色“竹文化”引领行动研究竹子作为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其姿态挺拔、凌霜傲雪、苍翠有节而被人们赋予了淡泊宁静、气质高雅、虚心谦和的美誉。竹子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竹子的笔墨也颇丰富。北外附小文化领导小组经过深入研究,挖掘梳理出“端直、尚志、精诚、致和”为核心价值观的“竹文化”体系,提出“蒙以养正、启慧致新”的办学理念,“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教风,“端直、尚志、精诚、致和”的学风和“虚怀、有恒、勤学、向上”的校训,并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家杜威(JohnDewey)提出“研究者必须直接参与到教学中去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拉开了教育界行动研究的序幕。北外附小以“竹文化”特色建设引领学校实践活动育人,在行动研究方法论指导下,带领全体师生开展有计划、有行动、有观察、有反思的并在实践中不断螺旋前进的实践活动育人。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以“竹”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学校特色主题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成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无形力量。日常管理浸润“竹韵文化”主题教育品悟“竹韵文化”。常规德育主题活动是深化校园文化的精神生长点,学校有意识地引入“竹文化”的内容,开学典礼、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节庆活动等都是深化学校内涵文化的良好契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对“竹文化”的认知从物象层面上升到道德层面,在“竹文化”精神引领下,情感受到熏陶,获得文化认同。班级专栏彰显“竹韵文化”。在学校“竹文化”的办学理念感召下,学校各个班级充分讨论,提炼出所选竹子符合班级精神内核的特质,围绕班风、班训、班徽等文化标识,形成了浓郁的“竹文化”特色班级。如“竹韵书香”班级、“翠竹向上”班级、“劲竹勤学”班级等。同时,各班开设班级专栏,如“竹韵妙笔”“竹苑书香”等,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竹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根植于学生心田。“竹精灵”评选内化“竹韵文化”。学校将“竹文化”主题活动与学校常规工作相结合,遵循教育规律,按照“竹文化”内涵和学校常规的活动特点,将活动落实到月,在特色活动中创新,使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逐步展开,寓道德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让学生体会“竹文化”品格,从而完善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结合“竹文化”精神内涵,学校每月开展“竹精灵”的评选活动,并在楼道展示屏中宣传,通过国旗下讲话等形式组织学生学习。非遗进校园传承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结合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开设了“诵竹”社团,在诵读诗词中感悟“竹文化”的品格。开设“竹竿舞”社团,学生们在竹竿开合之中,伴随着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敏捷跳跃,在团队合作中体会“竹文化”团结乐群的精神内涵。按低中高年级开展“竹簸箕画”“竹书签衍纸”“竹灯笼”制作实践活动,学生们或用画笔在簸箕上描绘出形态各异的竹子;或将衍纸技艺与竹书签的素雅气质相结合;或用竹子作为灯笼框架,贴上新颖有趣的创意图案。这些活动,综合了绘画、剪纸等非遗文化,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触碰竹子这一物象,感受古人的劳动智慧,增强文化底蕴,发展实践创新能力。‘社会大课堂培养科学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见识科学研究、体验科研过程、习得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渗透科学思想,北外附小积极拓展实践渠道,整合周边资源,开放办学,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生态实践科普课程,到紫竹院公园植竹种竹,观鸟赏荷;到国家气象局探索气象的奥秘。开展阅读实践课程,如到国家图书馆读书、查阅资料,听著名儿童作家讲故事,到魏公村邮局了解邮票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实践中,学生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素养。志愿服务强化责任担当实践育人是推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实现的。只有通过主动探索,才能使自己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得到提高。一是设立校内志愿岗位,发挥主阵地育人作用。成立“望竹”广播站。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的宣传、鼓舞作用,在“望竹”广播站中开辟了“竹精灵风采”“竹娃赏竹”等栏目,宣传“竹文化”的内在魅力以及竹子“亮节向上”的精神。成立“望竹”校园记者站。每次学校重大活动,都有小记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走出校门采访国际网球冠军,中国科协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张宇识,全国最美退役军人、首都劳动模范陈卫华……稿件数次被各类媒体刊登转载。成立“望竹”志愿服务团。服务团的宗旨是:为他人与社会奉献爱和力量。学生相继参加了团市委“首善行动爱心传递”、慰问武警军属“敬老爱老童心送暖”、支援内蒙“传递图书奉献爱心”等活动。成立“护竹”小队。负责管理学校的翠竹养护,每当课余时间,我们总能看到队员穿梭在竹林中,体会着劳动的幸福,使校园充满了浓浓的劳动氛围。二是开展校外纪念馆志愿服务,弘扬革命精神。武警北京总队执勤第五支队——张思德纪念馆。作为北外附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思德少年军校,同学们定期走进军营、纪念馆参观、交流,在节日时学生们开展慰问武警叔叔活动。与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携手建立“张思德少年军校”,成立“张思德中队”,聘请张思德班的武警战士为校外辅导员,传承“为人民服务”精神。李四光纪念馆。学校与李四光纪念馆长期合作,学生们走进纪念馆,面向社会公开讲解,小小讲解员神态自信、动作娴熟。在学习地质知识的同时,还受到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品格教育。三是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实现创新成长。北外附小魏公村校区门前,有一个上千平方米的绿地,为进一步优化环境,紫竹院街道联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外附小等,共同设计和改造平方米的带状小花园。北外附小的学生们作为“志愿规划设计师”通过调查周围居民意向,观察并记录车流量、行人、树木、周边建筑以及对路人进行采访等形式收集数据,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并反复修改,将学校对面的绿地打造成了开放式的微缩公园。研学助力增强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走进徽州打造“竹文化”研学活动,增强文化自信。北外附小在中国众多优秀研学资源中,围绕学校“竹文化”进行充分调查、筛选,最终确定安徽徽州为社会实践研学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年12月,《“虚怀解竹匠心筑梦”——徽州竹文化综合实践课程》在海淀区优秀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成果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年3月,该课程在北京市中小学优秀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成果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增强制度自信。北外附小自更名以来,在弘扬“竹文化”的同时,不断拓宽外语资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支持下开设9种语言社团,并成立多语戏剧社团,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创编原创剧本。学校多语戏剧接连在北京市和海淀区中小学外语戏剧比赛中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北外附小学子在年度青少年国际友好交流系列活动暨“友好小使者”走进巴基斯坦大使馆活动中进行友好交流。年11月,北外附小开展了“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多语风采”赴法国出访交流活动。以特色推进学校优质发展,培育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北外附小在学校实践活动育人过程中,以“竹文化”特色建设为引领,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学生发展状况、学校特色,以及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等,整体规划、科学实施。“竹文化”特色已然成为学校的品牌,在区域形成了积极影响。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丰富“竹文化”内涵,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文/徐宝如(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图:学校提供;来源:现代教育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