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花丝书签《蝴蝶》
濒临灭绝的银花丝技艺和夔梳
文博会N2馆的“阿仅”品牌展区中,一位市民反复把玩着手中不过一根手指大小却精致无比的银丝花扇书签,爱不释手。听到展区人员介绍说这门手艺快要灭绝时,她不敢相信:“怎么可能会灭绝呢?”
其实,制作出这把银丝扇的银花丝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距今已有多年历史。
一指长的扇面上,纹路精细清晰,勾勒出繁复精美的纹样,最细的地方甚至只有惊人的0.1毫米。银花丝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道安大师所带领的工作室都是用纯手工制作,经历30多道工序,一点一滴精准地展现出了现代精美的银丝花书签。
△用银花丝技艺制作的各种书签。
古典美感的外形是由“阿仅”的设计师何洋设计的。了解到银丝花技艺濒临失传的处境,原本是美国杜兰大学金融学硕士的她受到了触动,创立了“阿仅”这个品牌,决心将通过原创设计,和古典的银丝花技艺结合,使其产品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进入大众的视野。
无独有偶,“阿仅”还注意到了“夔梳”这个几乎是后继无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奉节县的肖代明大师,是仅剩的唯一一位夔梳继承人。肖代明出身于夔梳制作世家,从事夔梳制作已40多年,现在,他上了年纪,腰部关节已经病变,但继承人位置仍然空着。“阿仅”找到了这位老人,表达出用现代设计去传播夔梳的想法。
“以往,许多这些拥有非遗手艺的匠人们往往埋头做工,几乎不懂得如何去做设计,大众没有途径去了解到这些珍贵的‘遗产’,我们表示愿意合作提供设计之后,几乎是一拍即合,很快做出了这些产品。”
文博会展出的产品,全部都是由非遗继承人们亲手制作而成。古典而精美的蝴蝶状夔梳,圆环状的镂空银丝花挂饰……这些传统的技艺搭载在现代的设计上,展示着它震撼人心的独特美感和精致技艺。
鲁班锁引发众人围观
△鲁班锁
“呀,这是不是鲁班锁哦?”在昨天的文博会上,一款全木制的鲁班锁引起了围观,对这个神秘的中国古代玩具,观众们都表示出了巨大的好奇。
这件四方、小巧的鲁班锁,由红酸枝、黑檀、鸡翅木、非洲酸枝木、红檀木和紫檀为原料的六条木条搭建而成,起源于中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工匠手艺技艺的一颗明珠。这样一件木质鲁班锁带来一股匠人独特的自然美感,这也正符合匠艺品牌“造物之美”的品牌精神。
春秋战国《考工记》讲中国古代造物的基本原则,“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中国传统造物的思想重视器物材料的自然美感,造型尊重材料自身的规定性。
同样持有这种思想的品牌设计师薄向伟,10年前辞职并说服了同宿舍的同伴们,创立了“匠艺”这个品牌。
如何将材料本身使用好,成为了新的难题。为了制作一件木制笔,他们前后花了八个月时间,从木材的采集、选择,到整体设计,费尽了心思。为了凸显木材的美感,他们设计了八棱外壳,对旋转铜笔盖也做了巧心思,使笔筒每次旋转回笔身时,两条棱线都能精准地对准。
“宁朴无巧,宁俭无俗”,中国古代器物主张“理材”、“因材施艺”,要求“相物而赋形,范质而施采”,要求“审曲面势”,工艺要“刀法圆熟,藏锋不露”,归朴返真,保存材质的“真”和“美”。不管是伴随着淡淡木材清香的名片盒,还是轻巧古朴的桌面摆件,为了追求传统工匠美学,他们下了很大功夫。
观众们对这一整桌由木材制作而成的生活用具感到惊奇,纷纷上前把玩、询问。合作人钟广乐说,这也是他们最感到欣慰的事,就是顾客能够欣赏、领会到他们制作的蕴含匠心的器物美感,感受到器物承载的木之生命。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李晟实习生翁艾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