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四上教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降”,会写“暮”“吟”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题西林壁》。

3.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能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绘的景象。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单元导入,预学先行

一、单元导入,整体感知

朗读单元导语,明确单元学习主题——处处留心皆学问,体会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及准确生动的表达。

小结过渡:走进本单元我们将跟随叶圣陶爷爷去了解爬山虎向上爬的秘密,跟着法布尔了解蟋蟀建住宅的全过程,还能与古代诗人一同欣赏一江水、一座山、一枝梅。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古诗三首》。

二、课前预学,把握学情

学生按照预学单要求完成课前预学。

课前预学单

温馨提示:每完成一项,就在相应的括号里给自己点亮一颗星。

课题:《古诗三首》

预习内容:

1.读一读诗歌: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至少读三遍。(一颗星)

2.记一记生字:对照课后的识字表、田字格读一读、写一写本课的生字,有些字的意思不好理解,可以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组词等方式理解这些生字的意思。(一颗星)

3.找一找资料:通过阅读书籍或上网搜索,了解有关作者的信息,可以尝试为诗人做一张名片。(一颗星)

阅读质疑:

我认为容易写错的字有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不太好理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三、预学检测,有的放矢

1.读一读诗歌。

提示:学生已进入四年级,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是有一些经验的,本环节要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记一记生字。

提示:根据预学反馈,我们会发现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吟”“缘”“降”“输”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吟”的右半部分是“今”;“缘”的第四笔是撇折,第五笔是横撇;“降”第七笔是撇折;“输”的右半部分中间的短横不要漏写。

此环节要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采用同桌评议、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

3.说一说诗人。

(1)说一说你了解到的诗人。

提示: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了诗人的哪些资料?

生交流,师小结:对于诗人的介绍,我们一般会从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贡献、写作背景等方面进行了解。比如,《暮江吟》的作者白居易,我们可以这样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暮江吟》这首诗大约是公元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2)聊一聊你的发现。

在了解诗人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会发现,关于白居易、苏轼的介绍多且详细,作品也容易查找,而且许多诗作脍炙人口,老幼皆知。但关于《雪梅》的作者卢钺的资料却很少,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以两首《雪梅》传之后世。

师小结: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许多诗人的名字熠熠生辉,他们的作品俯首可拾,但也有许多诗人是少数作品传世,作品不多,却堪称经典。本课《古诗三首》的学习我们既要走进像白居易、苏轼这样的知名诗人笔下的经典之作,也要领略像卢钺这样的少数作品传世的诗人笔下的惊艳之作。

板块二学习《暮江吟》——从一首诗中读出画面

一、解诗题,找寻画面

1.读一读题目,和大家交流,透过诗题《暮江吟》,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2.讨论交流:“暮”指的是夕阳西下,傍晚时分;“江”的意思是“江边、江水”;“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透过诗题,我们可以看到夕阳西下的那一江水,听到作者正在江边吟诵诗句。

3.师小结:透过题目,我们眼前已经有了一轮夕阳、一波江水。请同学们再读题目,读出眼前的景。

二、品诗句,丰富画面

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1.理解诗意。

学习要求:朗读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提示:借助文中注释,理解“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意思。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2.品读文字。

交流讨论:诗人白居易用14个字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夕阳西沉、晚霞盈江的美妙画面,你觉得这两行诗句中哪个字用得最传神?或者说哪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提示:

(1)“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

(2)“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瑟瑟”“红”,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

(3)指导朗读。一个“铺”字让画面有了动感,“瑟瑟”“红”让画面有了色彩。诗人的遣词造句就是这样精彩,让我们眼前的画面不断丰富。请同学们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唯美画面,美美地诵读吧!

学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过渡: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来,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读读后两行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1.理解诗意。

提示:

(1)“可怜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的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受到时间在推移,画面在继续。

(2)补充说明“可怜”“真珠”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可怜”在古诗中有“可爱”之意。如:“休道三五月圆好,二八婵娟犹可怜。”“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还有本诗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些诗句中的“可怜”均是“可爱”之意。

“真珠”在本诗中是“珍珠”的意思。但“真珠”与“珍珠”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关系,二者不能随意互相替代使用。“真珠”在《汉语大辞典》中有以下五个义项:①即珍珠;②指帘子;③指酒;④荔枝的一种;⑤指露珠、水珠。显然,在该诗中用的是第一个义项。

2.品读文字。

交流讨论:“九月初三”,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不是年,不是节,不是任何一个特殊的日子,却因为白居易的这一首诗,让我们记住了这个日子,请同学们再次品读诗句,想一想这个夜晚哪些景物深深地留在了你的心里。

3.指导朗读。这是一首颇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三幅自然界的幽美画面,加以组接。可见作者当时远离朝廷纷争,自请外放,在上任的途中心情是愉悦的、放松的,请同学们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眼前的景,心中的情。

4.课堂小结。这首诗的学习我们从题目读起,读出了作者眼前的景,走进诗句,品读文字,这江边的景色有了动感,有了色彩,有了变化,随着朗读的深入,我们不仅读出了作者眼前的景,还读出了他心中的情。诗人白居易就是因为眼中有景、心中有光、生活中有观察,才成就了这千古佳句,我们循着诗句看景色,眼前出现的是一幅夕阳残照、蛾眉月夜、露似珍珠的连续画面。

板块三学习《题西林壁》《雪梅》——从一首诗中品悟哲理

一、学习《题西林壁》

1.理解诗题。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读两遍,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这是一首题壁诗。西林寺,坐落于庐山北麓,这是一首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题壁诗。

2.理解诗意。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题西林壁》,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独立思考: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然后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提出疑惑,在小组内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

3.品味意境。

从这首诗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1)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

(2)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他用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意境,而这意境又闪烁着哲理之光,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地把后两句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

二、学习《雪梅》

1.揭题解题。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雪与梅都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雪与梅经常相遇于寒冬、早春,一个晶莹洁白,一个暗香幽幽。今天我们就来读读卢钺笔下的《雪梅》。

2.诵读古诗,体会意境。

经过前两首古诗的学习,同学们一定掌握了读好古诗的步骤,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雪梅》。

提示:一读,读正确;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诗意;四读,读出诗情。

学生借助前面的古诗学习方法自学此诗,教师相机点拨——这首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后两行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吟诵千古的经典名句。

3.拓展阅读,积累感悟。

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所以诗人卢钺笔下还有另外一首《雪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悟其中的哲理。

雪梅(其二)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小结:两首《雪梅》说理的诗,第一首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第二首告诉我们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两首诗歌借物喻理,既有情趣又有理趣。

课堂小结:这两首诗表面看一则写庐山的“千变万化”,一则写梅与雪的“相争不下”,实际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样的诗我们称之为哲理诗。通过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了哲理诗的一些特点,比如,这些诗句总是从鲜活的意象、常见的现象中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哲理诗是“诗词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板块四“两单”助力——让经典诗句走进现实生活

一、梳理表格,发现异同

提示:在三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这三首诗歌的异同之处,请用表格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交流。

小结过渡:《暮江吟》亦诗亦画,秋意迷人,《题西林壁》《雪梅》有趣有理,意味深长,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它总能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洗礼,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忧伤、迷茫无助、豁然开朗……都会映照在诗词中,现在就让我们小组合作,制作“古诗明信片”或“诗词书签”。

二、小组合作,自选“作品”《古诗三首》课堂助学单

温馨提示:课堂学习需要老师的帮助,更需要同伴的互助,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完成后记得给学习伙伴点亮一颗星。

作品要求及完成建议:

1.《暮江吟》诗情画意,更适合制作成一幅“诗配画”的明信片,送给流连于山光水色的伙伴们。

2.《题西林壁》《雪梅》理趣相应,更适合制作成一枚精美的书签,送给深陷其中,有些迷茫的小伙伴,或是给一时得意,看不到别人长处的好朋友一些善意的提醒。

合作建议: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选一个任务,完成过程中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的优势,比如方便上网的同学可以借助网络查找一些制作明信片和书签的方法,善于画画的同学可以构思画面,书写不错的同学可以题写诗句,善于沟通交流的同学可以请教美术老师来帮忙……

同伴互评:

1.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协同合作,完成作品。(三颗星)

2.作品能够通过精美的构图、适合的文字,表现大家的“别有用心”。(四颗星)

3.作品完成后小组内交流明信片或书签送给谁,并说说理由。(五颗星)

三、课后延学,沟通内外《古诗三首》课后延学单

温馨提示: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希望同学们多去积累古诗词,诵读经典。

我会分类积累:(请选择其中的一项完成)

1.白居易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课后同学们可以收集白居易在江南一带写的诗词。诵读一首诗,走进一座城。

2.苏轼在写诗时,善于将一些哲理性的感受融入诗中,课后请同学们收集苏轼的哲理诗与大家交流分享。记住一首诗,明白一个理。

3.在浩瀚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许多诗人仅凭一首诗,就名留千古,说名字少有人知,诗却家喻户晓。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收集这样的诗句,通过一首诗,认识一个人。

家长评价:

1.能根据要求收集3~5首诗词者会得到三颗星。

2.能背诵积累的诗词得四颗星。

3.能讲讲诗词背后的故事或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得五颗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84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