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热爱家乡的海岛少年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陈人珊廖树结了解家乡是热爱家乡的前提,热爱家乡是热爱祖国的起点和基点。当前的学校课程中,地方文化、自然、历史、风俗等方面内容较为缺乏。将具有地域特色的学习资源加以优化,开发一系列学习课程资源,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笔者以三亚为例,分享学校开发本土特色课程资源的方法和体会。培养亲海、爱海的海岛少年目前,三亚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热带滨海城市,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培养亲海、爱海、具有海南特色印记的海岛少年,我校打开校园“围墙”,将本土海洋特色自然资源、风土人文资源等纳入学校教育资源,绘制出三亚海洋教育资源分布图,为学生进行海洋主题式学习提供指引。这些具有地域特色、学生们熟悉的资源,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了解家乡、认同家乡的优质课程资源。学校教师从不同层面挖掘海洋资源开发特色课程。除了绘制三亚海洋教育资源分布图外,我校从人文古迹、自然风光、家乡特产、渔家文化、科普游乐等方面梳理出6类海洋主题学习资源。经过协商,学校与呀诺达景区、鹿回头景区、崖州湾科技城珊瑚养殖基地、红树林保护区、三亚湾等10个景区和研究机构共建学校海洋主题学习基地。此举让学生的学习从传统课堂延伸至社会,将传统的单向知识传授转变为多向、多维度的知识探索,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学习与研究的融合、学校与社会的融合,让学生们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进一步拓宽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探秘本土文化资源为充分发挥海洋主题学习资源和学习基地的作用,学校还整合了高校、研究所等社会资源,大力推动多主体协作的项目式学习。例如,开发“探秘红树林”学习项目,由大学生带领小学生对红树林的特征、生长、生态系统等主题开展长期项目式学习和研究;联合开发“珊瑚之约”和“疍家博物馆之行”学习项目等。通过一系列学习项目,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加深他们与本地乡土文化的亲密接触,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精心设计多学科交叉融合以组建社团、开展研学等方式开展海洋主题活动,能让多种学习经验相连接,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探索的浓厚兴趣。为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校外实践类项目的开展,学校设计制作了《少年海岛行实践手册》《假期海洋实践手册》《海洋主题项目式学习假期活动指南》《行天涯、知海角研学手册》《海蓝研学之旅》等学习手册。以《少年海岛行实践手册》中的“大小洞天”为例,该学习项目以“你对景区中哪个景点最感兴趣”为问题驱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化石的秘密、创作传说故事、欣赏名人真迹、制作叶脉书签、拍摄山海美景等多种学习方式,将语文、美术、书法、历史、文化、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交叉融合。这些学习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实践能力。(作者系三亚市第九小学教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4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