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听说中心的领导们为了方便员工的读书,提高员工的读书热情和促使其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在中心办公室设置了一个书架,摆放了不少书籍,但“开张”后借阅的员工并不多。本人“长嘴饶舌”,产生一点想法,唠唠叨叨,“淡写轻描”愿成为它山之石。
一、书伴随人的一生,人幼时的学习是从识字开始,上学是读书的代名词,一般情况下,学历越高,读书会越多。古时考取功名谋求官位(工作),也是从乡试到殿试层层应考的,而现代社会更是通过完成学业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读好书,才能择好校,未来才能有好工作,这恐怕也是人生追求和一般规律。但初始点还是要读书、读好书。
劳动者是劳心者和劳力者的统称,读书是一种脑力活儿,上学读书获得毕业证书是朝着劳心者方向做努力,但入学门槛比较高,会淘汰那些不喜欢用脑之人。人力资源招聘新岗位,学历是首当其冲的,其次拼的是你的经验和能力。即使优先考虑的是经历,但第二条也离不开学历。如果你来自国内外名校毕业,哪怕你工作经验不足,也普遍相信你有好的自学能力,而获得好的岗位和报酬是一定的。简言之,通过读书可以直接成为劳心者,或者由劳力者变成劳心者。宋代皇帝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至今仍然受用。
已经获取工作岗位的人是否延续了上学读书的好习惯,或说即使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爱读书,这取决自身的修养和外界环境,此时的读书大概率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或是增加本人的知识积累。在工作中遇见了问题,一是通过不断实践获取成功的经验,再有就是通过外部培训或者自学,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不断地完成交办的任务,其工作能力一定越强,领导也会不断委以重任,逐渐成为某一方面的骨干或专家。
为自身的爱好和修养而读书,功利性已经不强了。即使你通读过《资本论》,也不是工资提升的依据。那为什么还要倡导读书,苏轼有一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说当你有着满腹经纶,人的气质就会显与身外。电视台的董卿主持诗词大会时,观众一定感觉她读诗书不少,才有那游刃有余的主持风格。人通过书本获取各方面的知识,通过书本获得大千世界。读书是一件有趣的事,可长知识,得见解,知晓天下大事,胸装四海风云。当你迷失方向时,书给你指路;当你沉沦时,书使你振作;当你失败时,书给你勇气;当你要愉悦时,书给你快乐……。书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会一直跟着你,甚至伴随你的一生。抗战时南渡到西南交大的老师们,随身携带最多的物品只是书籍。
二、养成读纸质书的习惯,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打破了知识全部来自书本的方式。人可以通过屏幕获得阅读,其最大的好处是方便,更新了传统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只是离开了书页,但仍然是在读字句、看段落、翻书页、领会章节。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不仅可以读屏幕上的字书,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异地学习。比如现在疫情下学生仍然能够远程上课。本人体验一年的大鹏书法课程全部是在线上,早已熟悉老师讲课声音,但至今也不知道他(她)在何处讲课。因此说来阅读方式扩展到屏幕阅读,为纸质书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听书是另一种阅读方式,过去用收音机只可在固定时间听新闻或小说,是被动的。现在手机下载APP,可以随时听读书、广播等各类节目,进行主动阅读。好处是保护眼睛,由通过眼睛接受纸质文字信息转化到通过耳朵接受信息,但不足是不方便随时调整所听的信息。如忽然要回看前一页的某段文字,纸质书随时做到,而听的这种转换会慢些。不管怎样,也是阅读的一种新形式。
那么读纸质文字书变成了一种传统了吗?其实不然。人们对于书籍的眷恋还是一直需要的。打开书本,铅字印刷和纸张的墨香味道,是读书人的一种享受;沏上一壶茶,背靠沙发打开书页时,是一种惬意;夜深人静,桌前台灯下,将书铺开翻至书签处继续阅读,是一种快乐。与书的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只有通过书本的字里行间才能有感悟、感知。
无论买书还是借书,书籍多了,就堆成了书垛,会渴望有属于自己的书架,再奢侈的梦想是拥有自己的书房。阅读纸质书籍的习惯,不仅不会随意挥去。相反随着买书和读书量的积累,藏书成为一种爱好。如果你仅在屏幕上读书,可能属于你的,也许只有存储书的文件……一个手中的U盘,或是远在云端的网盘。
托尔斯泰说过:“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籍蕴藏着人类思想和灵魂,成为指引人生航向的指路灯、导航仪。书是师友,读旧书如会先人,看新书如遇新知。通过读书,仿佛能与圣贤对话;与作者相对而坐,聆听教诲。你会感到心灵充实丰盈,思想开阔明亮。
如果你想了解某一个历史人物,例如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大师中的大师陈寅恪,去读有关他的传记《陈寅恪的最后20年》等,或者他本人写的书籍,了解他的社会活动和思想观点,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欣赏他的品行和学识,才能有近朱者赤的收获。
如果你喜欢哲学,会自觉地阅读哲学家的书籍,又如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对其观点进行自我讨论,对以往认知填补空白,持有质疑、寻根问底。感悟和领略:你是谁?你从哪里来?到哪去去的哲学话题。从而充实自觉的内心世界,一丝不苟表达认同或否定。
如果你热爱旅游,要去国内外一些著名景点,先读《孤独星球》系列旅游书籍,再前往旅行地时,一定不自觉地寻找书中描述的优美景色,风土人情,大街小巷,从而少走弯路,并验证作者的感受,得到更精彩的记忆和留念。
如果你钟情小说,在书页的字里行间,作者将你带到他描述的世界里,再如余华的《活着》,去体味主人公的人间苦难、饱经沧桑。那怕是你喜欢读菜谱,也一定会通过阅读,学会制作一两个美味佳肴,在饭桌上得到家人的赞许……。
三、读纸质书少的缘由,现代社会发展瞬息万变,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激烈,员工压力山大,加班时常,读书只能挤占业余时间,甚至没有时间,列举理由如下:
1、由于工作的繁忙,业余读书时间会少了许多,即使是技术工作,除了用专业书籍支撑岗位所需,其它时间因劳累而少读;
2、上班之余时间被柴米油盐所占有,如果有了宝宝更是无暇它事,谈不上读书了;3、互联网、游戏的爱好超过了读武侠小说的爱好,时间被占有;
4、手机抖音的出现,成全了一种说法,即是“字不如表,表不如图”,其图就是那短视频,即真实又生动。当你看到不少人着着手机目不转盯时,那不是在读字,是在刷抖音、扫屏幕;5、从百度中搜索自己想要的点滴文字就够了,不必再通过买书获得知识,这样从时间上、经济上都划得来;6、当端起书本看到的文字不够吸引人时,会显头痛眼拙,放下书本拿起手机回到习惯的刷屏方式。
四、如何提高读书的兴趣,读书并不是属于艰难险阻,带领员工选择带有知识性、实用性的书来读,倡导和引导读书,专题读书是中心的领导们很EASY的事情:
1、如组织读书会,选择那本发行千万册的《有个好老师不如有个妈妈》,尤其对没有读此书的人是个帮助,会吸引大部分宝妈的兴趣。
2、请“读书点亮生活”的樊登来公司讲书,讲他本人写的管理书籍《可复制的领导力》(过去说免费要有二百人参加,不知现在还有这个限制吗?)可以联合总裁办协办。这样必在中心或公司掀起读书热,也是公司企业文化的实践活动。
3、选相关专业的书做专题学习:探讨工艺技术的现代工艺走向、基础工艺和工艺实验室与国内外的先进工艺技术的差距。(这方面书籍未推荐)4、古典书籍的四大名著一般人物员工都熟悉,并且心目中有共同的脸谱,例如可以讲三国、品三国;读红楼,知社会……。你最喜欢书中哪个人物,并结合现实谈古论今、谈天说地。5、读点四书五经,人力资源开了一个好头,是请过北大老师讲《大学》,可以催着继续搞后续篇章。现在3岁孩童背三字经比学钢琴时髦,社会国学热度一直不减。儒家经典是曾是科举考试必备,现在国人阅读古时书籍的人好似不多。但少读些并不是坏事。6、读传记,可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本性,有人说读传记是在别人的生命里多活一次,用别人的经历讨好自己,提升个人的管理认知和人生经验。比如我们都在企业工作,可以读《任正非传》、《王传福传》,汲取企业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读华为、比亚迪民营企业相关书籍。仰看企业家的艰辛卓绝,晓知如何抓住机会做大做强的。结合当前国际俄乌战争可读《普京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