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国宝,唐代金银器,世界最早的陀螺仪

陕西宝鸡法门寺珍宝图赏:唐僖宗供奉,直径12.8cm,链长24.5cm,重克,为存世唐代香囊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香囊两件,均为鎏金银质,一大一小。二者构造相同,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囊内铆接二持平环和香盂,持平环之间及内环与香盂之间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体镂空,供香气溢出。

香囊外壁錾饰十二簇分布均匀的团花,团花内分饰四只或两只飞蛾,纹饰鎏金,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衡环,香盂用短轴铆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而陀螺仪原理欧洲直到17、18世纪才掌握,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之前,已经在熟练地运用这种技术。

香囊此前也出土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发现,英国的哈克期美术馆,日本的正仓院也均藏有我国唐代的银香囊,不过以前人们都称其为“熏球”,而法门寺地宫《物帐碑》明确记载其为“香囊”,则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错误。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让高力士到马嵬坡寻找杨贵妃尸体时,“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丝织物缝制的香包,而是以金银制成的熏香器物。

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

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盒底外壁竖錾4行33字:“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盒体呈扁方形,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削的痕迹。

圈足与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竖錾“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无论侧面还是正面錾刻的花纹都极为精细,大唐盛世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震惊世人。

精致奢华的皇室餐具,银器鎏金是唐代器物的一大特色,工匠将金银完美融合,制作出空前绝后的金银器,都是皇帝集中各地精粹或特别征调工匠专为供养佛祖真身而打造。

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集中向人们展示了大唐盛世金银器制作工艺的高度发达,除了注重造型轮廓以外,唐代金银器更配以精致的装饰纹样,同时还利用贵金属本身的光泽,在银器上将纹饰鎏金,制成精美的金花银器。

唐朝经济的高度发达,使得金银器成为当时重要的工艺制品之一,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窖藏的发现,就说明了金银制品在唐代士绅商贾中的大量流行。唐亡后,唐代金银器的影响一直延续,尤其是明清皇室和贵族墓葬中,金银器的出土数量众多。

即使素面,依然不失华贵。金银器是我国古代文物中的珍品,因其质地贵重极为稀少。法门寺地宫的发现被视为“佛教和唐代考古的最重要发现”,有“世界文化史上的第九奇迹”之美誉。

很像现在的手镯,臂钏为阿阇黎修法用具之一,在举行修法灌顶仪式时阿阇黎臂饰宝钏,也是密教造像中的八庄严之一,以前仅见于敦煌壁画中,这一件是首次出土实物。

另一件臂钏,形制像一枚放大版的钻戒,其实它是戴在佛祖胳膊上的。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的形制许多前所未见,如唐僖宗所供奉的蕾钮摩羯纹三足架盐台、金银丝结条笼子、飞鸿路纹银笼子、鎏金鸿雁纹茶槽子、鎏金飞天仙鹤纹壶门座茶罗子、鎏金伎乐纹调达子等等,反映了唐代贵族的生活风貌,是难得的珍品。

,通体光素,口沿錾铭:“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一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监门卫将军弘悫”。

“钵”是梵语钵和罗之略称,又作钵盂,是僧尼日常所持的道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作应器、应量器,律制规定,出家之行者必用制定之钵。

唐僖宗供奉,浇铸成型,盆壁分为四瓣,每瓣内錾两个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双鼓翼鸳鸯立于莲花之上,两两相对,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鸳鸯团花之间衬以流云纹。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互相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

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圆环,环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饰莲花。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浙西”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苏镇江),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

特别是盆壁内外的錾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的唐代金银器艺术珍品。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

通高14.5、炉盘口外径23.6厘米,盘底外壁有“五十两臣张宗礼进”。法门寺的金银器是皇帝为迎送佛祖真身舍利特别下旨打造的,因此,錾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极高。

香炉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或坛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唐代无论是奠天祭地,供养释迦,礼敬老子,尊宗礼祖,都要点香熏香。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此件熏炉及银炉台充分说明,古代人同样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佛教焚香风习。

出土时其盖面贴一墨书签封,铭文为“大银香炉臣杨复恭”,香炉置于地宫中室的白石灵帐后,其下叠压装有秘色瓷盘碗碟的漆盒,根据这一现象,有学者便断言,此炉与茶具有关,将其定名为煎汤烹茶的“风炉”。

法门寺地宫的金银器多出自文思院和润州(今江苏镇江)。其中,文思院为皇家金银器制作中心,成立于唐大中八年(年),咸通年间,迎佛供品打造所需刀具均由文思院承制。

当时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是模铸法,就是将熔化的金、银注入刻有花纹的模具中,冷却后取掉模套,最后施以刻花或镏金;另一个方法就是钣金法,这种方法是将碾展的金箔或银箔覆于特制的模具之上,用钢锤敲击成型。

法门寺地宫共出土唐代咸通年间(公元—年)的金银器件,这批器物为皇室所有,等级高,品类多,成组配套,且产地明确,制作年代详实反映了唐代皇室的生活风貌和高超的金银制作技术水平,同时也为研究晚唐历史提供了崭新的资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80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